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秋日說蟬

2018-10-01
■蟬有翅膀,也叫「蟬鳥」。網上圖片■蟬有翅膀,也叫「蟬鳥」。網上圖片

韓小榮

我的一位初中女同學,大學畢業後分配在新疆喀什工作。去年回老家,路上遇見了她。她對我說,在新疆,每當夏季來臨,她總感覺周圍缺少了點什麼。回到老家,聽到蟬鳴陣陣,她才明白過來,喀什的夏天缺少「知了」的叫聲。女同學感慨道,喀什的夏天是不完美的,哪有我們故鄉好!

我們70後,是聽着羅大佑的歌曲《童年》長大的。對於「知了」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這句唱詞,叩擊着迷離的夢境,激盪着美妙的幻想。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樹上的「知了」的確出了一分力。知了,學名叫「蟬」。這種鳴蟲製造噪音,擾人好夢,卻並不令人憎惡,反而引得諸多文人墨客競相讚美。

時下,已經進入秋天。一場秋雨一場寒,樹上引吭高歌的蟬愈來愈少了。它們的叫聲已隱隱包含了淒涼的意味。關於秋蟬的話題多了起來。朋友圈裡,微友晒出一張攝影。一隻秋蟬趴在一株梧桐樹幹上,老僧入定一般,一動不動心無雜念。梧桐樹雨珠晶瑩,秋蟬羽衣明亮。一個偉岸挺拔,一個高標逸韻,只覺涼意頓生,塵襟俱滌。

不由想起虞世南的五言古詩《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秋蟬高高在上,鳴技驚人,聲達四野,這並不是因為秋風給力。不仰仗秋風,說明它天生具有不攀附權貴的高潔品格。在人們印象中,蟬棲身於高枝,以露水果腹,也是純潔的象徵。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蟬都喜歡高處。

我們老家村外有一大片苗圃。那裡除了高大的樹木,還有低矮的灌木叢。小時候,我經常和弟弟去苗圃周圍的草地放羊。去的時候,我們拿上一個罐頭瓶子,回家時,瓶子裡往往就裝滿了蟬。那是弟弟的勞動成果。弟弟捕蟬,根本沒用什麼工具。灌木叢枝上,伸手就能捂住正在休息的蟬,只要躡手躡腳靠近即可。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袁枚這首《所見》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牧童在野外,聽見蟬鳴,想逮一隻玩玩,他的手裡並沒有什麼捕蟬神器。如果牧童不是功夫小子,不會「八步趕蟬」輕功,那麼,也就只能靠手捂,目標自然也是低矮處的蟬。

蟬有翅膀,也叫「蟬鳥」。它笨笨的,並不警覺。它極容易讓人們逮住,成為美味佳餚。弟弟逮回家的蟬鳥,絕大部分先醃製一下,再剁碎了炒着吃。當然,要留下幾隻個頭大的玩耍。母親縫被褥的白棉線,剪下十來米。用棉線的一頭拴住蟬鳥的腳,另一頭拿在手裡,然後,撒開手裡的蟬鳥,它就會到處飛。它被人操控着,飛不遠,和籠中鳥差不多,沒有自由可言。蟬鳥只能憋着一肚子氣,飛一會,覺得受了戲弄,乾脆不飛了。偶爾鳴叫幾聲,也是有氣無力。可惜,我們這些調皮的孩兒們,並沒有憐惜這些自然界的小生靈。玩夠了,就扔在一邊,再也不管它的死活。

蟬鳥可以當做美食,它沒有羽化之前,叫「知了猴」。知了猴是蟬的幼蟲,更是絕佳的美食。《西遊記》裡唐僧有個俗名兒,叫金蟬子,知了猴也叫「金蟬」。從前的人們輕易吃不上肉食,吃了知了猴的肉,覺得甚美,於是有人說,金蟬肉和唐僧肉一般香。清代張潮著有《幽夢影》一書。書中有言:「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柳是蟬的標配,「高柳鳴蟬」是畫家的最愛。有一次,張大千畫了一幅《綠柳鳴蟬圖》,柳樹上的蟬依附着柔條,隨風搖擺。這幅畫被齊白石看見了,齊白石說道:「蟬的頭大身小,頭部不該朝下,頭朝上才有安全感。」張大千不服,親自去觀察了一番,果然發現蟬的頭部都喜歡朝上,偶爾有頭部朝下的,那是蟬依附在粗壯的樹枝上。

齊白石老人也喜歡畫蟬。他的名作《紅葉秋蟬圖》,秋葉紅火,秋蟬靈動,於蕭瑟中見熱烈,於恬靜中見優美。這幅畫送給了女弟子新鳳霞。吳祖光和新鳳霞夫婦拿回家收藏,家裡賓客多了起來。來客多是來觀瞻《紅葉秋蟬圖》的。齊白石還畫過另外一幅《楓葉秋蟬》,如今,這幅圖珍藏在中國美術館。

有這樣一則關於《秋蟬》的趣事:僕人聽到秋蟬鳴叫,故意問主人,這是什麼鳥在叫?主人說,是秋蟬。僕人又問,秋蟬吃東西嗎?主人說,餐風飲露而已。僕人又問,秋蟬穿衣服嗎?主人說,不穿。僕人不敢大聲表達情緒,只好低聲說,這秋蟬正適合跟着您啊,我的主人。故事短小精悍,耐人尋味。只是不知道這個吝嗇鬼主人,是否幡然悔悟?

曹植《蟬賦》寫道:「秋霜紛以宵下,晨風烈其過庭。氣?怛而薄軀,足攀木而失莖。吟嘶啞以沮敗,狀枯槁以喪形。」你看,秋霜下的蟬,嗓音嘶啞,形容枯槁,氣息微弱,瑟瑟發抖。蟬的命運,彷彿作者的身世,無限憂患貫穿文中。王國維讀罷《蟬賦》,曾發出這樣的感歎:「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正因詩人自我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深以為然!

人們常常用「寒蟬淒切」來形容秋蟬的精神狀態。秋蟬自知命不久矣,心緒煩亂,精神不振,時常亂碰亂撞。就在今天早上,一陣急促的蟬鳴把我驚醒。走到窗台一看,原來是一隻秋蟬落在了我家紗窗上。感覺到有人靠近,它停止了歌唱,一轉身飛得無影無蹤。

柳樹是濟南的市樹。濟南的柳樹多是垂柳,婀娜多姿,婆娑搖曳。臘山河帶狀公園垂柳依依,分佈兩岸。「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閒傍柳邊行」,漫步在帶狀公園,聽秋蟬彈箏,看楊柳拂風。禪意人生,淡泊名利,若閒人一枚。柳下聽蟬,浮想聯翩,柳下悟禪,旨趣益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