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昨日紀】湘萍

2018-10-01

陶 然

跟黎湘萍認識較早,當時他是中國社科院台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本來一看名字,我以為是小姐,原來並非我個人的誤差,後來聽他說過,許多未見其人時都這樣誤會,聽說有人辦會,分房時也把他歸類為女士;可見這名字可能較為中性,令陌生人容易誤解。

他本來經常出席華文文學會議,但近期較少出現,或說,他已經從台港室調到《文學評論》當副主編的關係,他的關注點可能也飄移。他原本就在《文學評論》工作,如今又回去升任,我相信他既然從事文學評論工作,應該不會遠離所有文學評論工作。而在最近,在鹽城一個會議中碰到中國社科院的張重崗,才聽他說,湘萍似又離開了《文學評論》,可能是專注於文學評論工作吧。以他的往績與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是可以預期的事情。

提起《文學評論》,至今還是內地最重量級的文學評論刊物。那時,我在北京上大學,也曾慕名訂閱一份,只是不求甚解,翻看一下也就算了。當有高年級同學偶然登了一篇文章,我們爭相傳看,視他或她為偶像。須知,那時,要能刊登一篇東西,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我們這些年輕大學生,又怎能不把鉛字印在權威文學刊物上的人,視為偶像呢!

記得二零零二年十月,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有一晚,大會安排去參觀根據蘇童小說改編舞劇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進上海歌劇院前,碰到黎湘萍,聊起來,他提到我的故事新編,聽聽也就算了。後來他竟寫成論文《文本傳統與文學經驗》,其中有一節論及我的「跨越時空的故事新編」,對我鼓勵良多,內心感激,但也沒有當面致謝,許多事情,我覺得心照就可以了,無須多言。

黎湘萍的文學評論,重點似乎放在台灣,他有一本論文集,叫《文學台灣》,由此亦可窺見他的志向。我憶起,好多年前,他帶領一批年輕學者,往台灣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完畢後途經香港,我特地跑到位於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與他和他的團隊見面,記得好像有他的弟子李晨,還有誰,就全然忘記了。

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當時香港與會者的住地安排在奧林匹克飯店,黎湘萍曾帶着他的一名研究生,到酒店看望我。他本來想約我吃飯,但到底也沒去成,什麼原因,倒也不記得了。近年,比起當初,比較少見到他在華文文學研討會場合出現,大概也是跟他工作調動有關係。記得他是廣西人,我到過玉林,似乎那裡流行狗肉節,不免有些聯想。可是,後來有一次見面聊天,才知道他也養有寵物狗,令我肅然起敬。談起當時北京捕狗成風,他顯得特別憤懣。

印象中的黎湘萍,是屬於多做實事,少誇誇其談的人。什麼時候再見他,可以跟他好好地喝一杯,聊個一醉方休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