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彥 火
繼郁、沈文集成功出版之後,我們為之雄心萬丈,提出出版港、台及海外作家的選集叢書。
由於香港三聯書店是中資背景的出版社,考慮到台灣作家的安全起見──當時台灣的「勘亂臨時條約」仍未解除,對彼岸的出版物及出版機構均打上「共匪」的標籤,所以我建議另成立「文藝 風 出 版社」,出版《台海文叢》。
當時入選的作家有柏楊、陳映真、黃春明、楊逵、楊青矗、張香華、王拓、覃子豪等人。
最近閱到日本作家橫地剛的一篇文章,還特別提到這套書。橫地剛寫道:「那是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從廣州回日本的途中,在香港啟德機場的小商店我被《趙南棟──陳映真選集》和並排放着的、由文藝風出版社發行的中文版《楊逵選集》所吸引,所以一併買了下來。」(橫地剛:《慚愧!慚愧!》,收入《映真,我們懷念你》,光明日報出版社,二零一七年)
此外,我還趁留學美國期間,策劃了一套以海外華人作家為主的《海外文叢》,入選作家包括聶華苓、陳若曦、於梨華、李歐梵、劉紹銘、許達然、叢甦、非馬、秦松等等三十餘人。
《香港文叢》則出版了溫健騮、舒巷城、劉以鬯、也斯、羅孚、西西等人的選集。
我們曾打算待各套叢書出版後,可以整合成《世界華文文學大觀》,因囿於人力財力,我們採取靈活的做法,即先化整為零,再配龍成套。
這個計劃,在我離開香港三聯書店而中斷。《香港文叢》只出了幾本,原設想的待《現代中國作家叢書》出齊後,再發展一套《當代中國作家選集叢書》,也中斷了。這是十分可惜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三聯書店出版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當年出版部已發展有五個編輯室,包括:文學編輯室、綜合編輯室、藝術畫冊編輯室、英文編輯室、字典編輯室。為了加強英文編輯的專業水平,我還特別聘請了一位英國年輕人當編輯,這在中資出版史上是破天荒之舉。
值得一提的是,藍真先生是位高瞻遠矚的出版家,他把旗下的出版機構作了分工:三聯書店以文學書為主──就算三聯出版的字典及畫冊,也是與文藝相關的。其他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萬里書店、新雅圖書公司等各司其職,儼然分工,套他的話說,如五線譜的Do Re Mi Fa Sa La Ti Do,加上高低音,從而匯成一闕出版大合奏。這也是他的出版理念。
(「我的出版生涯」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