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周年。兩國之間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來紀念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刻。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文化與歷史的淵源讓世代友好與永久和平成為未來必然的選擇。日前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日本漢文學的領域:其方式、成就與可能性」更是從人文思想和學術的角度闡釋了這種友好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緊迫性。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這次研討會的討論和報告範圍涵蓋了非常多的主題,包括思想史、民間信仰與宗教甚至漢文教科書等諸多方面。是次研討會讓日本、中國大陸、香港、北美等地的專家聚首一堂,就學術方面進行研究發表及討論。而獲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定為日本漢文學據點的二松學舍大學亦是研討會的主辦單位之一。此研討會確實是一個難得的國際文化交流平台。
王小林:漢文學成日本文化特點
日本的漢文學是一個非常重要、不能夠被忽視的重要學術和文化範疇。負責此次學術活動的香港城市大學王小林教授在其撰寫的研討背景和要旨中指出,日本漢文學,不僅是在東亞,在世界文明史中亦稱得上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古代東亞洲,在中華文明強大的影響力下,許多民族和國家都試圖將漢字、漢文融入自身語言,同時形成一套獨立的書寫系統來傳承自身文化,但最後都不得已地踏上消失的命運。與之相比,漢文卻在日本得到了持續的發展,更從中發展出「訓讀」(以和語發音套入相同意思的漢字)等閱讀方式,現在不僅成為日本文化的特點,亦是構成其基礎的重要部分。王小林認為,圍繞日本漢文學來考察上述問題的同時,應更關注其自身的歷史,並配以具體案例徹底考查。對此,關鍵就在於日本人由接觸中華文明之初開始便產生的主觀意識。此處所提到的主觀意識,指在處理外來文化時,在不失去自主性的情況下積極地加以取捨的態度。而正是這種一直與漢字為基礎的中華文化抗爭而產生出來的強烈自主性,發展出一套獨有,能記錄自己國家文學、宗教和思想的漢文學,讓日本漢文學成為今日日本文化一個重要的部分。
町泉壽郎:應注重現實關懷
學術研究應當注重現實關懷,這是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研討會過程中,專訪來自日本的二松學舍大學教授町泉壽郎的一種感受。他表示,就經濟層面的交流而言,香港與日本很早之前就已經非常頻繁,而在文化方面,其實也非常活躍。2018年,適逢《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周年,但雙方民間的對立情緒仍然比較高。針對這一問題,町泉壽郎覺得,兩國之間總是會有一些問題,但是作為學者,就學術的層面而言,中日之間的交流其實非常成功,沒有感受到阻隔和障礙。
有一種看法認為,晚清以來,直到民國時期,中國與日本曾經經歷過「黃金十年」的特殊時代,中國的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日本的專家顧問團前來中國協助現代化改革,對這一段歷史的評價,町泉壽郎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對記者表示,對於那一段歷史,我們都有這樣的印象,但是對於那一段歷史,具體是如何發展以及歷史事實是如何,仍舊有待具體事實的發掘,這是學者和學術的責任。他進一步表示,戰後日本,學界的主流看法其實與中國官方較為接近,而對於民國時期中日關係的探討,的確有待進一步發掘,而且也不能夠將戰前和戰後的歷史用一個非常清晰的界限去分割開來,因為歷史是持續的,所以要用理性的方式去看待中日兩國之間曾經有過的交流。
部分日本學術界、演藝界人士認為,日本近年來有一種思想趨勢:即國粹主義的思潮越來越抬頭,似乎非常類似於當年日本明治維新過後,從大正時期的全面歐化、西化開始走向昭和時代的保守。町泉壽郎表示,自己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其實非常擔心這樣的可能性發展下去。針對這種現狀,到底這種潮流究竟產生於何種機制,與現在的日本政權有無關聯,自己還沒有搞清楚,但是卻不能夠否認這種現象和潮流的存在。
需更大觀察格局
針對過度的民族主義膨脹問題,町泉壽郎表示,作為學者,要做到的是學術、學者之間非常理性的交流,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他也認為,不能夠僅僅以「同為漢字國家」的視角來看待中國與日本的互動,畢竟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日本產生了自身的特色和特質。町泉壽郎更強調,看待中國與日本的關係,不能夠以一對一的雙邊視角去審視,而是應當從環球、全世界的大局框架下去觀察雙方的角色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