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貴州鄉賢解囊為古蹟出力 還原防空部隊抗戰史

2018-09-08
■民間熱心人士整理、修繕公墓和紀念塔。■民間熱心人士整理、修繕公墓和紀念塔。

民間發掘抗戰史系列(一)

貴陽「防空學校暨各團隊抗戰死難將士紀念塔」及公墓的發現、整修以及初步恢復,完全是在民間義工和熱心人士的長期努力之下完成的。他們未來的爭取方向,是讓這一特殊的戰爭見證能夠升格為法定的文物古蹟,則歷史可以長存於歷史中。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受訪人供圖

和抗戰有關的紀念設施很多,但有關防空部隊參與抗戰的歷史建築或實物卻非常罕見。因而,民間人士認為整理和呈現「防空學校暨各團隊抗戰死難將士紀念塔」及公墓的意義非常重要。

七十載風雲寫歷史

其實,對日抗戰仍未完結時,中國官方就已經在各大戰區或是依據軍兵種、部隊番號與編制修建了不少與戰爭相關的紀念碑、忠烈祠或是陣亡將士公墓。1945年戰爭勝利之後,基於「國殤聖域」的教化功能,愈來愈多的紀念碑、軍人墓園出現在中國各地。不過,久經歲月滄桑和時代變幻,不少紀念碑或軍人公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甚至完全消失。不過與此同時,近幾年的中國內地民間社會開始從細微歷史的視角去展現、表達對大歷史和宏觀歷史的感受,作為整體民族記憶的抗戰也是如此。如何在微觀個體中延續大歷史的脈絡和記憶成為了一項頗受關注的議題。愈來愈多關愛老兵的群體或活動,對老兵進行口述歷史的記錄、發掘地方性抗戰記憶等活動在各地湧現。

2018年的9月3日是中國又一個抗戰勝利紀念日,在貴陽花溪,各地義工、熱心人士、鄉俊賢達聚集在一起,向戰爭中陣亡的中央防空學校軍人表達最崇高的敬意。整個儀式莊嚴隆重,其環節包括獻花、祭酒、參與人士致辭、鞠躬等環節,顯現出民間社會對這一軍人公墓的深厚情感。

1930年代初,中國官方當時鑒於與日本之間愈發緊張的關係及預防可能到來的戰爭,開始在防空方面進行諸多準備。軍方主導的「積極防空」和民間保護性質的「消極防空」成為彼時並舉的平行政策。而這所當時隸屬於中國空軍的防空學校於1934成立於杭州筧橋,抗戰時期先後遷至長沙、貴陽。在極為嚴酷的戰爭環境中,這所軍校既承擔起地面防空、抵禦日本軍機轟炸的任務,同時也要不斷培養防空人才。據後來的統計,在整個戰爭中,防空學校擊落日本軍機171架、擊傷374架,可謂發揮了極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存在更讓當時的中國民眾走出了「大轟炸」的精神陰影。這座軍人公墓便是官方在當時為防空學校的陣亡軍人而建。

整個墓園原本佔地千餘平方米,建立於1947年,迄今已超過七十載,由當時的防空學校校長馮秉權受命完成,當地村民無償捐出土地,奉葬三百二十五位防空軍人遺骸,命名為「防空學校暨各團隊抗戰死難將士紀念塔」及公墓。早期的防空學校教育長黃鎮球與馮秉權為公墓撰寫碑銘。二戰時期中國戰區的諸多將官為這座公墓撰文,包含了當時的空軍總司令周至柔、負責西南防務的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在此分別留下了「兩間正氣」、「英烈永昭」的題字;而盟軍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更是寫下了「八年血戰救亡圖存,唯諸將士取義成仁,河山光復浩氣長存,凌煙圖繪永策殊勳」文辭。

眾籌群策助重建

這座軍人公墓後來的重建過程是發揮民間智慧和創造力的典範。

歲月和時代的滄桑令這座在當時被視為是「國殤之地」的防空軍人公墓漸漸破敗,公墓四周更是雜草叢生,若不仔細觀察則根本不會認為這裡曾經是一座頗有威風凜凜之氣的教化之所。1995年,這座公墓所在的山頭被徵用。參與公墓重建工作的郭慧軒,家族前輩亦曾參加過抗戰,她告訴記者,山頭徵用之後,花溪當地的村民將軍人遺骸取出暫厝。而到了2005年中國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時,防空學校在抗戰中的作用和意義被愈來愈多的人所熟知,社會各界期待關注、恢復這一軍人公墓的呼聲愈來愈大;2013年,重建公墓的建議被正式提出,此議原則上亦獲得當地官方的正面回應。

基於官方程序需要較長時日,民間的義工和熱心人士也同時為公墓的重建貢獻自己的力量。郭慧軒說,一直關注此事的王輔衡(其家中先輩王伯勛曾參與滇西抗戰)認為恢復公墓的議題在時間上顯得愈來愈緊迫,便號召社會民間力量積極出力,力求公墓的恢復早日完成。郭慧軒向記者透露,王輔衡、張志強、倪建元這3位熱心人士每人捐款達10萬;曾達敏捐款3萬。他們對公墓的恢復貢獻良多,其捐助的資金主要用於對公墓和紀念碑的恢復;其他人捐款約6萬,主要用於恢復名人題寫的石碑以及栽樹。她表示,33萬的工程款已經使用了近20萬,剩餘的工作主要是修建圍牆以及打地坪,以求整個墓園和紀念碑更加立體和完整。

今年的9月3日,公墓主要框架、紀念碑、名人題碑以及原有的軍人墓碑,大致都完成了修繕,人們在此舉行了立碑儀式。郭慧軒說,基於保護原有石碑的考慮,過往軍人的墓碑被鑲嵌在了石牆上以作強化穩固。整個恢復工作也以還原歷史原貌為原則,盡可能恢復其最初的樣貌。郭慧軒介紹說,為了完成這個修繕工作,義工和熱心人士們查閱來了大量資料,從檔案館中找到了紀念塔和公墓最初興建時的照片,如今新立的碑或許在大小上與原本有差異,但是已經盡可能按照原本的形態去完成,力求貼近歷史。而每一座復刻的石碑,也都顯示了民間捐助人的姓名。

期未來列作文物

不過,就整體而言,雖然紀念碑和墓地的復建初步取得了成果,但仍舊有不少棘手而重要的工作有待完成。這其中,確立其為歷史文物和尋找具體的死難軍人名冊便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郭慧軒表示,目前公墓前仍舊有一條公路在興建,待公路工程結束之後,這個紀念園區才能夠和周邊連為一體;而將這座公墓升格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未來將依照相應的程序展開,期待此一工作完成之後,能夠有更多人認識到當年的防空軍人在戰爭中的付出和努力。而她覺得,另一項更加重要的工作則是這些軍人的姓名,畢竟每一個名字代表每一個生命,代表每一個人與大時代相互結合的人生,也代表今時今日的人們對他們的記憶和崇敬。

某種程度上,抗戰時期的貴州地處大後方,地面戰事不若其他地區多,但是也頻頻遭受空襲;加之作為提供前線各種支援保障的後勤所在,貴州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容小覷,由此也倍加可見防空軍人在貴州以及整個戰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悉,在貴陽,和抗戰有關的歷史遺蹟除了這座防空軍人紀念塔及公墓之外,還有一座位於市區的紀念塔,乃是為了紀念第102師在抗戰中的陣亡軍人。這座紀念塔後來被拆除,但是「紀念塔」作為一個地名被保留了下來。後來,更有藝術家在這一區域完成了銅浮雕,展現當年由貴州人組成的軍隊在戰爭中作戰的場景。

從防空學校的發現、維護、恢復到將來的規劃與努力,再到貴陽市區的紀念塔,社會看見的,是中國內地社會民間在抗戰史發掘和整理方面的努力。這種努力,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內地社會民間人文素養、歷史見解和活動能力愈來愈高的事實;更顯現出在強化現代民族國家特質的進程中,民間具有的巨大能量和主動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