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學語習文】玄學不同老莊 道家亦非道教

2018-10-24
■《蘭亭集序》除了書法值得欣賞外,文章內容也寫得很好。 資料圖片■《蘭亭集序》除了書法值得欣賞外,文章內容也寫得很好。 資料圖片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書法史上的「神品」,其曲折之遭遇,已曾撰文以述之。其實,除了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外,此文內容也是高水準的,為千古所傳誦。

《蘭亭集序》是一篇典型的魏晉散文,其思想內容顯示了當時的時代面貌及生活觀念。魏晉時代是一段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東漢末年,戚宦相爭,政治敗壞,終致黃巾之亂,最後演變成州牧割據,魏、蜀、吳三分天下。

雖然後來也有短暫的西晉統一,但政治仍然十分混亂,其中「八王之亂」嚴重傷害國家元氣,北方胡人-匈奴、鮮卑、氐、羯、羌等外族相繼內徙中原,終致「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北方陷入胡人統治。晉室南渡後,建立東晉,僅得半壁江山,時受北方胡人騷擾,而內部的政治也不見清明。

王羲之身處東晉時代,出生於琅玡王氏,為東晉第一望族。「永嘉之亂」後,西晉滅亡,宗室司馬睿南逃建康,建立東晉政權,是為晉元帝,可惜為南方朱、張、顧、陸等大族所鄙視,施政十分困難。

當此之時,出身琅玡王氏的王導率其族人王敦及其他北方大族共同擁護元帝,皇權得以鞏固。所以當時有諺曰:「王與馬,共天下」,可見琅玡王氏之權勢。

為存性命 逃避現實

魏晉時期社會動盪,普通老百姓固然困苦不安,而出身於世家大族的文士也常捲入政治鬥爭,性命隨時不保。為求保存性命,他們常常逃避現實政治。而追求玄理妙想,談論老莊、佛理是當時士人的時尚,「魏晉玄學」因此而出現。在寄情玄理之間,遊聘於山水,沉緬於逸樂,以忘現實榮辱生死之苦痛,是當時士人的一種生活態度。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王羲之率子徽之、名士謝安、高僧支循等四十多人,在今紹興的蘭亭舉行修禊雅集。各人隨景賦詩,得31篇,由王羲之結集作序,是為《蘭亭集序》。當天春和景明,惠風和暢,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隨流觴曲水,飲酒賦詩,各抒胸懷。王羲之綜合各詩主題,抒發己見。人之情感紛繁,性格各異。有的喜靜處一室,各抒抱負,有的好放浪形骸,外託山水。喜極而不知老之將至,但一旦事過境遷,則又悲從中來,頓感生命的短暫。

面對死亡 哪能樂觀

生死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本文最終重點也歸結於此。「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古今之人,對於死亡,無不悲痛、恐懼,往往想方設法加以排遣,但又於事無補。而「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永續下去。

王羲之引《莊子.德充符》中「死生亦大矣」句,點出此一主題。魏晉玄學好談老莊,而莊子對生死的態度非常豁達,把生命之長短視為相同,在《齊物論》中提出「莫壽於殤子,而彭祖先夭」的看法。即視早夭的小孩為長壽,而視長壽的彭祖為短命。這是齊物的觀念,生死無別,那便不對此有所執着了。

王羲之對生死齊一的觀點提出異議,他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直接批評了莊子的觀點。在此也可見到「魏晉玄學」名為談老莊,實又有其不同的觀點。莊子主張的是自然之道,道之運行,到其生則生,至其死則死,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原不應強求。因此,他在《養生主》提及秦失弔老聃死時說:「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而王羲之所提出的則是現實層面的理解,面對死亡時,哪能像莊子那樣樂觀?因為,死亡的來臨,也便是個體生命的完結。任憑你有何觀點,死終究是死,這是不能解決的問題。

魏晉時人的生死觀顯然與莊子不同,時人對死的恐懼是基於肉體生命的終結。為求長生不老,當時冶煉及服食丹藥的風氣非常盛行。而崇信天師道,進行修道,以求長生,也是當時的風尚。王羲之一家便是虔誠的天師道教徒。而在莊子的觀點,肉體的生命是一「有待」之物,是人精神不得逍遙的障礙物。他提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是在精神上對一切現實世界(包括肉體生命)的超脫。

不少人把魏晉玄學與老莊思想等同,把道家思想與道教等同,這是不對的。就《蘭亭集序》一文中對生死主題的觀點,可見一斑。■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19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