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通識文憑試摘星攻略 > 正文

模擬試題

2018-10-25

【資料一】(見圖)

【資料二】

有專門研究留守兒童的報告顯示,農村留守兒童易產生以下問題:一是親情缺失。超過半數的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親、25%的母親外出5年以上。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兒童在面對自身變化、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問題時,有心理學家指約八成留守兒童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部分有自閉傾向,亦有些時有暴躁衝動的情緒。反映缺少父母的關懷,容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而且老人監護往往主力照料留守兒童的生活,但未必管教有方,家庭將更多的教育監護責任「轉嫁」給學校,但學校由於教育資金不足,面對留守兒童的特殊需求,學校、老師常常是有心無力。留守兒童犯罪率佔未成年人犯罪約七成。

【資料三】

全國婦聯副主席鄧麗向兩會提交建議和提案,提出關於對家庭教育立法的聯署議案,表示目前留守兒童數量龐大,且許多家庭的實際教育狀況也不容樂觀,因而希望可以用立法的方式規範家長的責任與家庭教育的服務。法案要求強化家長的家庭教育主體責任,規範家庭教育行為,把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對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不履職和不當履職提出罰則。

1.試分析導致資料一所示現象的原因。(根據漫畫改答案)

答題指引:題目雖然要求分析原因,但同學要先掌握「資料一所展示」的是什麼「現象」,方能準確回答。從資料中可見,一名兒童透過電話與親人聯絡,身旁站有一名長者,電話中的父母要兒童聽從爺爺的說話,可見兒童是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工作而由家鄉親友照顧。

參考答案: 資料一反映了留守兒童的現象,父母因外出打工,以致與子女分離,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戚家中,長期與父母分開居住及生活。內地城市自改革開放後經濟急速起飛,然而城鄉差距也漸漸增大。

農民紛紛放棄田地到城市打工,成為農民工的同時,他們的子女則被留於農村,由親友照顧,因而促成「留守兒童」現象。

2.留守兒童問題可能會對他們的個人成長帶來什麼影響?試根據資料一及二,指出及解釋兩個影響。

答題指引:題目問及影響,但加了前設「個人成長」,故同學不能從社會成本、社會風氣等方面分析,而要集中於「個人成長」方面,如自我概念、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作分析。

參考答案:首先,留守兒童出現親情缺失,導致性格孤僻: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導致他們容易形成孤僻和內向的性格,妨礙人際關係的發展。

根據資料一,女童因父母長期未回家陪伴而哭泣,出現心理及情緒不穩;而資料二亦引述心理學家指,有約八成留守兒童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部分自閉傾向,亦有些時有暴躁衝動的情緒。

其次,留守兒童欠缺管教,易受不良風氣影響:父母經常不在身邊指導,令留守兒童容易受朋輩或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甚至沾染惡習。

資料二指出,留守兒童犯罪率佔未成年人犯罪約七成,反映問題嚴重。

3. 「家庭教育立法可以改善現今兒童的失教問題」,你是否同意有關的說法?

答題指引:同學首先要了解家庭教育立法的具體內容,包括「要求強化家長的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對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不履職和不當履職提出罰則」等,並進而分析對改善兒童失教的問題(如題2所指的性格孤僻、易受不良風氣影響等)之成效。此外,要扣緊立法的特點,如具強制性、具約束力等。

【參考答案】

同意的觀點

.立法具強制性,促使家庭正視問題:現時由於沒有法規限制,父母將教育責任推給學校或親友(資料一、二),一旦具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出台,父母便會為了遵守法律而作出合乎其責任的家庭教育,以免負上刑責(資料三)。

.立法具普及性,促使所有家庭正視教育問題:留守兒童普遍,即使父母在子女身邊,父母亦教育不得其法,當立例管制,全國父母都受到條例監督,能全面地改善兒童失教的問題。

.立法可促使家庭配合政府政策:內地近年積極推進城鎮化發展,政府亦千方百計地創造就近的就業機會,使得困難家庭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加收入,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目。

不同意的觀點

.留守兒童缺乏教育的問題並非父母自願,而是社會經濟環境造成:中國城鄉仍存在一定差異,如資料一中的父母,因工作需要而長駐他鄉,若要求回鄉實踐家庭教育,生活或無以為繼。

故政府應當加強對留守兒童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力度,留守兒童問題的癥結應當從社會服務和學校去解決,而非對家長進行強制。

.立法有違教育原意: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社教化的初始途徑,亦依賴家庭成員真心付出。若以立法方式規管家庭教育,或令教育徒具形式,而未必依從孩子的發展作出適當的培育。而且,政府介入家庭事亦未必合適。

.教育準則難訂:每個家庭有不同家規與培育方式,方法或針對孩子而人人不同,若以立法規管家庭教育,實在難以用同一把尺衡量其教育方法之對錯及管教責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