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映雪囊螢】元曲初期粗俗 後期含蓄婉約

2018-10-31
■《西廂記》是元劇代表作之一,現今仍是常見劇本。 資料圖片■《西廂記》是元劇代表作之一,現今仍是常見劇本。 資料圖片

香港主流學校的中文課程中,秦漢古文、唐詩宋詞都涉獵不少,唯獨元曲一類,似乎較受忽視。教科書觸及不多,傳統學校學生必修的中國語文科考試範圍,也未見元曲選入公開試指定篇章,現今學子認識賞析元曲的機會不多,思之也覺可惜。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可分為雜劇和散曲。古人說︰「詩莊、詞媚、曲俚」。曲比詩詞俚俗、更接近口語,也更親切。

一般都認為曲是由詞發展出來,故稱「詞餘」。其實曲並非直接源出於詞,而是吸收詩、詞的修辭手法,加之以更強的音樂感和表演性質。早期元曲風格狂放不羈、玩世不恭,元代文人周德清便以「粗俗」來形容早期元曲的語言。後來則轉變為含蓄婉約,而技法上也漸着重運用詩歌手法,好似對仗、平仄、用典等,甚或直接融入詩詞名句。

「雜劇」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和漢代的「百戲」類近。雜劇由故事情節、曲詞、賓白、科介等組成。曲詞是歌唱部分,賓白就是說白,科介是演出提示,規定表演動作和舞台效果。元雜劇劇本一般由四折組成,「折」即音樂的單元,一套樂曲伴唱一折,所以劇情一般有四大段落。在四折之外,還可以有楔子。楔子常在劇本開頭,作用好比序幕,但也可作為過場戲置於兩折之間。劇本的結尾一般有兩句或四句對子,叫「題目正名」,來總結內容。

《竇娥寃》悲到歐洲

談起雜劇,不得不提關漢卿,關漢卿曾創作雜劇六十餘種,主題涵蓋社會、愛情、歷史。其中《竇娥寃》最為人熟知。此劇在百多年前便被譯成外文傳至歐洲。王國維曾評道︰「把此劇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而王實甫在唐元稹小說《鶯鶯傳》上加以修改,寫成《西廂記》,可說是青出於藍之作,該劇反對舊式婚姻、開創戀愛自由的新風氣。

「散曲」則是一種樂曲的曲詞,可配樂演唱,是元代一種獨有的詩體。根據元代的戲曲藝人傳記《青樓集》所載,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種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樂器伴唱等。

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散套兩種。小令原是民間的小調,由單一曲子組成,文人的小令多半較典雅,民間的小令語言俚俗。散套則用數支曲子組成。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該為香港學生熟知(多亦只止於此)︰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又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些散曲,寫景狀物都清麗可喜,雅俗共賞。今日的學生即使在課本上沒太多機會見到,也值得自己找來讀讀。■迪尼路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