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文筆聊生】學習需要模仿 背書累積素材

2018-10-31

「下星期背默《岳陽樓記》﹗」每次宣佈要背默,同學不是一臉委屈叫苦連天,就是輕嘆一口氣無奈接受。有些愛討價還價的,說着「分兩次默好不好?每次默一段好不好?默不好不要改正好不好?」

不少同學內心都有着「背書無用論」,背來幹什麼?需要做功課的時候再去翻書不就行嗎?死記硬背,有何可活學活用之處?同樣的狀況好像套用在文史類的科目都適用,背歷史人物無用,背年份無用,認為那些資料都是死的,上網按個鍵便能查得一清二楚,花時間去記的都是書呆子。所謂「背死書,死背書,背書死」,這某程度是背書所背負的原罪。

記誦不分科目

其實,絕大多數知識的吸收都是由記誦開始。數學的方程式是記的,我不懂如何證明畢氏定理,但我知道直角三角形的邊長就是a2+b2=c2。我不知道π為什麼是3.14,但我懂得用它來計算圓面積。元素周期表是背的吧?經濟學上也有一大堆的定義要背,什麼是機會成本,什麼是供求定理。連記得都做不到,怎麼談理解,怎麼談融會貫通?

有人又會質疑,方程可以應用,定理可以依從,背一簍筐的古文有何意義?背誦有沒有意義,其實在乎背的人在用什麼心態去背。我還真看過同學背古文的時候,可以不求甚解到不僅不明白字義,甚至連字音也只是有邊讀邊,找個方便易記的音讀,這樣背書就像要你背上自己不懂的一堆亂碼一樣,就是勉強撐得過默書,也不能真正將所背的文字收歸己用,那確然是在浪費時間。

背書從來都不是學習的目的,而是學習的方法和過程。學習常常由模仿開始,背書就是在很親近的距離讓我們熟習和理解文字。只要選對了素材,就能慢慢將優秀的文字素材累積,加深理解,以至能應用。

體會文化價值觀

除了文字以外、我們還能體味當中的文化以至價值觀。如宋詞的用字典雅,感情婉約,秦觀《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談的是七夕典故,也是種愛情哲學。

讀李白,除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浪漫奇詭,有「將進酒君莫停」的豪氣,也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哲理思考。

不背過屈原的《離騷》,不會理解那種詰屈聱牙;多背背《詩經》,你會喜歡上那種直率真摯的百姓生活的側寫。

什麼是語言節奏的優美?來背背如《歸去來辭》等辭賦吧;更不用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了。

讀古文借古鑑今

很多人認為古文是「古事」,讀來無謂,讀書,理性上能借古鑑今,情感上就更加是一體互通,《詩經》有《碩鼠》言官吏中飽私囊下的百姓生活;有《月出》、《關雎》談男子對女性的愛戀傾慕。古往今來,又有幾多文學作品無關乎親情、愛情、友情、和哲理思考等共通情感?不過是表達方式隨時而變而已。

杜甫「讀書破萬卷」,韓愈「口不絕吟於六義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篇」。錢鍾書學貫中西,寫下了學術評論巨著《管錐篇》,梁實秋的散文亦旁徵博引,順手捻來,自然有道。

當然,現在網上資源豐富,什麼詩詞歌賦全集都有,但若每次要用的時候才慢慢去找,總不及在腦裡直接掏出來得方便和瀟灑。說穿了,要扣上死記硬背的帽子,背書的最大死因其實應該是「悶」,不夠快樂。

我倒不是反對快樂學習,但事實上,若果快樂是學習的元素,那「刻苦」至少也應該有同樣的地位。學音樂要練琴考樂理,做運動要練技術操體能,不斷練習的過程與背書同樣的悶,到得心應手之時自能享受喜悅。只強調學習要快樂,卻無視其刻苦面,很多時只是讓自己偷懶的藉口而已。■莊志恒 中學中文科老師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