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星
古人認為木星在黃道帶裡每年經過一「次」,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所以叫「歲星」,並用以紀年。
每「次」都有特定的名稱。這種紀年法叫「歲星紀年」。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其始, 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又:「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清方苞《獄中雜記》:「每歲大決,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皆縛至西市待命。」以上句中的「歲」,都是以歲星紀年,「年」稱作「歲」。
辰星
水星古代又叫作「辰星」。
《史記.天官書》:「辰星之色:春,青黃;夏,赤白;秋,青白,而歲熟;冬,黃而不明。」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提到「水」,並非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恒星中的定星(營室)。如《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日至而畢。」孔穎達疏:「水昏正,謂十月定星昏而正中時也。」栽,指版築豎四根木柱。古代所說的辰星,不一定指水星。西漢蘇武《詩四首》:「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又:「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這裡的辰,指的是北辰,北極星。
熒惑
火星表面大部分呈紅色,熒熒像火,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有時從西向東, 有時又從東向西, 令人迷惑,所以古人又稱之為「熒惑」。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裡談到天象時所說的「火」,不一定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
填星 鎮星
土星每二十八年運行一周天,每年填滿了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所以古名又叫「填星」。
又好像每年鎮壓了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所以古名又叫「鎮星」。
星宿
「星宿」是鄰近的若干個星的集合,不是指一顆一顆的星星。
古人把比較靠近的若干個星假想地聯繫起來,給以一個特殊的名稱,如畢、參、井、翼、軫等,後世又名「星官」。
書籍簡介︰本書從天文曆法、教育科舉、宮室車馬、服飾器物等方面列舉了近千組古代文化詞彙,讓讀者一覽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概貌。■商務印書局
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