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小陽介紹,圍牆上畫着推着賣自己煨湯的大叔是在這住了幾十年的老鄰居。「他以前是在這條街騎麻木(即三輪摩托車,當地方言,編者註)的,後來賣點小東西,賣氣球,又賣自己煨的湯,那個時候賣1塊錢一碗,賺了錢還和鄰居一起出去旅遊。」易小陽指着畫回憶着。
「這個賣豆腐腦的老爹爹也是,他賣的豆腐腦跟別個不一樣,他還加點其他料,是可以當早點的。」易小陽對畫作中的人、場景印象深刻。
63歲的王先生說:「我在這裡住了一輩子。」他一家三代人都住在西大街,與易小陽也是好鄰居、好朋友。王先生說,易小陽在這條街家喻戶曉,也教了不少鄰里畫畫。
鄰居:易小陽是「活地圖」
「他畫畫得好,也教了不少街坊畫畫。」王先生說,易小陽在這條街家喻戶曉,他是漢陽的「活地圖」,以前這裡高低錯落,哪家賣什麼在門口豎一個象形圖標,這樣一看就很清楚、也很舒服。
詹先生也介紹,直到現在,還有搬出西大街的老居民專程坐公交到西大街買東西,買完再回去。「大家都習慣了,也很懷念這種方式,這條街要拆我們覺得十分惋惜,也非常不捨。」
眼下牆就要拆了,易小陽不捨之餘表示理解。他說,不能因為一面牆影響城市的建設。市民詹先生說:「這條街要拆我們覺得十分惋惜,也非常不捨。」
西大街社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現在有個初步構想,把這幅畫複製到社區適合的位置,讓它成為社區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