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皇都戲院歷盡滄桑

2018-12-08

■ 葉 輝

皇都戲院全名皇都戲院大廈,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落成,此為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此為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既印證昔日娛樂事業的風華年代,亦盛載市民的集體回憶,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璇宮戲院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George.W.Grey所設計,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地段重新發展成商住建築物,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創辦人歐德禮於1952年至1957年將大量世界頂尖古典音樂與西方歌舞表演帶到璇宮戲院,而此座地標在上世紀50年代猶如大會堂,充任文藝平台。

音樂歷史專家周光蓁有此說法,曾參與1941年香港保衛戰亦當過戰俘的歐德禮於戰後百廢待興之時以商養文,「也將香港寫進國際音樂藝術版圖,為10年後大會堂開幕積累軟體經驗,如演出贊助、宣傳、購票、培養聽眾等,歐德禮幾乎隻手改寫香港演藝發展歷程,功不可沒。」

話說1940年代末,內地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於北角聚居,北角在上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在此時代背景出現;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2月8日開業,其後在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及國語片,到上世紀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遂締造港產片的黃金歲月,到皇都戲院看電影就成為很多北角街坊及戲迷的集體回憶。

就在1960年2月,皇都戲院首度公演粵劇--麥炳榮、鳳凰女的大龍鳳劇團於此上演《雙龍丹鳳霸皇都》,演粵劇與放電影的場地二合為一,乃舊式戲院的特色;及至上世紀70年代,本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亦為廣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演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台灣藝霞歌舞團;而說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為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皇都商場的大多店舖仍保留昔日格局,老店諸如輝煌洋服、溫莎髮廊、公主眼鏡等陳設及店舖燈箱懷舊風味甚重,恍如時光隧道;皇都戲院的收購行動已到尾聲,商場十舖九空,破舊落寞,令人難以想像此地曾為潮流指標。

著有多本戲院歷史及流行文化書籍的黃夏柏聲稱:「文化場地得來不易,而大會堂於1962年啟用,追溯走過來的路,璇宮無疑具有推進意義。」

導演趙良駿自小在北角長大,他指出昔日皇都戲院就是品味的代表,他於2017年初的訪問中有此解釋:「我們不要只當皇都是一間戲院,其實雲集各種好去處,皇都二樓就是當時最好的上海菜館雪園,不僅烹調最地道的上海菜,更充滿傳奇,廣為人知的偉倫唱片公司剛好開在皇都商場內;皇都更有一間優質恤衫店......雖然當時並未有商場概念,但皇都蘊含眾多特色,有最好的唱片公司和自訂恤衫店,就是《號外》開始時期所追求的那種『品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