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偉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日前第六次下廣東,第一站到珠海橫琴島,考察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該科技園已是打造中醫藥文化「一帶一路」國際窗口。習近平緣何選擇此地為考察首站?因為中醫藥是中國傳統文化高地,是名副其實中華國粹,是關係十幾億人健康的民生大事!
習近平非常關注中醫藥發展,在多種場合予以力挺。2016年3月,他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茪O開啟中醫藥養生文化新世代。同年8月,他與捷克總統澤曼會談時大力支持中醫藥在捷克和中東歐地區的推廣和應用。是年12月,中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宣佈「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期。」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更發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號召。
中醫藥又稱中華傳統醫藥,作為民族文化瑰寶,它為華夏兒女繁衍昌盛作出歷史性偉大貢獻。中醫藥發展歷程和它的科學價值和文化特點,都令世人驚艷!包括內科、骨科、兒科、婦科、針灸理療科、治未病科和中草藥飲片與膏、丹、丸、散等各種製劑的中醫藥,獨具「簡、便、驗、廉」特色和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優勢,可謂厥功至偉值得大讚!
中醫古稱「杏林」,史上杏林名家眾多,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葛洪、孫思邈、 錢乙、朱丹溪、李時珍、葉天士等「十大名醫」更是傑出典範。股骨頭壞死和癌症是棘手的常見病,中醫採用活血化瘀、祛腐生新之法,不傷元氣而療效顯著,還經濟安全,病人少受痛苦,患者也樂意接受。
春秋時「神醫」扁鵲有兩個故事:一次,晉國卿相趙簡子因操勞過度突然昏倒,五天不省人事。扁鵲為他按了脈,從容道:「不出三日他必康復。」兩天後趙簡子果然醒來;又一次,扁鵲見齊國國君齊桓侯氣色不好,斷定他有病,說如不治必會加重。桓侯不信。五天後扁鵲又見桓侯,觀察後道:「你的病已到血脈,快治吧!」桓侯仍不聽。再五日,扁鵲對齊君正色道:「你的病已入腸胃,再不治就沒救了!」齊桓侯仍不聽。第四次見到桓侯,扁鵲轉身便走,說:「當初齊桓侯病在膚表,湯熨即可治癒,病入血脈後用針灸也可治;病到腸胃時用酒劑尚有救。如今他病入骨髓,沒治了!」果然不幾天齊桓侯就一命嗚呼。
中醫診療講究望、聞、問、切,宗旨是「大醫治未病」。扁鵲與魏王一段對話很有經典涵義。扁鵲弟兄三人均為名醫。某日扁鵲為魏王針灸,魏王問他:「你們兄弟誰醫術最高?」扁鵲答曰:「長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詫異。扁鵲說:「我大哥治病於病發之前,人們不知他在剷除病源、防患於未然,醫術雖高但不易揚名;我是治療病情發作之後,大家見我為患者把脈開方、敷藥刺穴、割肉療傷,讓不少病家化險為夷,大家就以為我醫術高於兄長吧。」
近百年間隨茼銴銴憭げi入,中醫藥的科學性、療效性和傳承性屢受質疑,中西醫之爭也曠日持久。透過歷史煙霧,古老的中醫藥卻像一位仙風道骨的長者,以不變應萬變,成就世界醫學的傳奇。2003年SARS爆發,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創造了病人零死亡、醫護零感染、病人零轉院的奇跡,粵省參與救治非典的中醫院創造出病亡率全球最低紀錄。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以青蒿素榮膺諾貝爾醫學獎,再向全球炫示中醫藥神奇魅力。屠呦呦的成功,正是源於東晉中醫名家葛洪《肘後備急方》的思路和技法,青蒿則是古賢認定的中草藥。
唐由之是我國著名中醫眼科專家,1975年奉命為幾近失明的毛澤東醫治白內障,他採用中醫「金針撥障術」使主席恢復了視力,毛澤東高興地為唐由之題字「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唐代詩人白居易「盒中空燃決明丸,金針一撥日大空」詩句,寫的正是「金針撥障術」。唐由之還以此為朝鮮領袖金日成、柬埔寨首相賓努成功做了手術。他在「金針撥障術」基礎上獨創「白內障針撥套出術」,榮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中醫外交」頻頻為國爭光。1961年印尼「獨立之父」蘇加諾總統患嚴重腎病,因腎結石無法排尿,西醫只有切腎一法。蘇加諾聞知中醫神奇,向我國求援。周恩來總理派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吳階平赴印尼,診斷後吳教授讓蘇加諾服用中藥,一舉排出結石,蘇加諾高興道:「中國的『咖啡』(中藥)太神奇啦!」三個月其全面康復,印尼媒體大讚中醫,吳教授獲授「偉大公民」勳章。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因肩周炎備受折磨,歐美名醫回春乏術,還判他「老年不治症」。1991年李光耀向中國求援,著名正骨專家葛長海親赴獅城。葛教授採取拇指刮法、雙手捏法、抓抖法及雙手虎口搓法等中醫技法,為李光耀理氣活血、疏通經絡,不到三個月就治癒李的頑疾。罹患癌症的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和總理李顯龍,也經中醫專家妙手回春。如今許多外國元首訪華時都會請中醫治療痼疾。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和吉爾吉斯斯坦總理阿布爾加濟耶夫等嘉賓,多次到三亞療養、接受中醫診療。
為大力推廣中醫藥、更好服務人民,我國每年舉辦「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反響強烈。今年主題是「傳播中醫藥健康文化、提升民眾健康素養」,各地均以多種舉措配合這一盛事。中醫藥在香港也廣受青睞,饒宗頤、邵逸夫、金庸等長壽老人,均得益於中醫養生之道。「中醫中藥中國行香港活動」也受港人熱烈歡迎,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余艷紅簽署《關於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協議》,以多種舉措力推兩地中醫藥發展。
中醫素有「醫者仁心」之說。17世紀西班牙哲學家格拉西安說「只有醫道高明的醫生才懂得何時不開方」,這與中醫「大醫治未病」如出一轍。今天,中國迎來史上最好的黃金發展期,中醫藥像其他領域一樣迎來明媚春光,這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重要見證,誠如詩人雁翔云--
世上至寶乃生命,
望聞問切治未病。
簡便驗廉中醫藥,
千古國粹貴精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