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院士.細說】治學如流水 放眼大灣區

2018-12-19
■莫毅明認為,學術人員要增強流動性。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莫毅明認為,學術人員要增強流動性。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港產數學家莫毅明:兩地科研融合將不斷深化

「搞學問不能長期留在一個地方。」港產數學家、中科院院士莫毅明深諳這一道理,他在世界多個國家、地區求學、授業,收穫廣闊視野,再加上他從理至文「融會貫通」的治學理念,讓成就大學問成為可能。桃李滿門的莫毅明認為,學術人員要增強流動性,更希望本港學者「能將(流動區域)重點擺鷏f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年過花甲的莫毅明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年幼時已展露數學天分。他一早定下要與數學相伴一生的決定,中二開始學微積分、中學畢業後5年就取得史丹福大學的博士資歷並發表論文,而這5年當中的最後一年,他並沒有如一般的博士研究生為博士論文埋頭苦讀,而是放眼更大的數學範疇,尋找未來十年可以研究的數學大方向。

學習重「藍圖」 跨科研內涵

他強調「藍圖」的重要性,無論是學習本專業數學,還是鑽研熱愛的語言學、文學、歷史,他都要追根溯源,盡量找到各類知識的「大原則」,令個人知識體系的發展可以綱舉目張,從而觸類旁通,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各類別知識中的緊密關係。

近年學術界盛行跨學科發展,對知識有「一體論」看法的莫毅明認為,跨學科的結合不能流於表面,要認識兩個、甚至三個方面的知識內涵,而非只是運用其他學科的工具,「例如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發展過程中,某程度上和西方語言學相互關聯,語言的結構又和社會科學又有很大關係,數學和物理的關係亦很密切......」在思考數學問題時,莫毅明就會運用語言學觀點,「在構思的時候會有圖像。」

在大學學科細分的當下,學者需要投入巨大精力並超越旁人才能在本領域立足,加之受高等教育的人增多,而職位相對少,教界或對研究人才要求更高。不過,莫毅明仍然認為,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自己要作出平衡,「兩條腿走路,在滿足制度的要求外,設立對學問更宏觀些的目的。」在大學教育階段,他認為應該給學生提供接觸其他學科的機會,強調「不可以蜻蜓點水」,要學其他學科專業的人所學的內容。

鼓勵不同文化深入交流

與治學同樣重要的,是要能在不同文化中深入交流,莫毅明指,「現在是一個機會,從科學的基礎到應用,大家很清楚看到大灣區會發展。」他指要通過多方面的協作,讓香港人願意接受、相信會得益,並樂於參與其中。

他認為不少研究人員對在內地發展有一定興趣,但苦於不了解內地的具體情況,建議政府為剛剛畢業的研究人員提供全面接觸內地發展的機會,這有利於特區政府和大灣區內城市政府設計聯合培養的博士後訓練計劃,如此博士後以及其所在的機構都可獲益。

1980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的莫毅明在同年暑假就來到中科院作學術訪問。

在中科院的一個月,他感受到科學家對知識熱切的追求,令他感到一拍即合。近年來,無論是莫毅明還是香港的其他學者,與內地的學術交流從未停止,「兩地科研融合一路存在,並會不斷深化。」

「科水過河」增兩地研究自由度

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已實現了讓經費「過河」到港資助科研活動,莫毅明認為,相關安排讓兩地學者開展研究活動自由度更高,進一步加深了合作的可能性。同時,他建議特區政府認清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利用香港的特點大力發展基礎研究,促進不同層面的合作令香港基礎研究發展更快更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