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進口大片今昔談

2019-01-08
■《鐵達尼號》劇照。    作者提供■《鐵達尼號》劇照。 作者提供

雁 翔

伴隨中國40年改革開放,一批優秀外國影片引進內地,其中不少已成國人心中經典「大片」。歲末,CCTV電影頻道精選40部耳熟能詳的外國影片重播,令我重溫記憶、百感交集。1950年初毛澤東訪問蘇聯,在莫斯科看了1927年法、蘇合拍的《拿破崙》和1937年的蘇聯片《彼得大帝》。1949年蘇聯原子彈試驗紀錄片,也給毛留下深刻印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南海西樓大廳放電影,毛澤東看過《出水芙蓉》、《孽魂鏡》、《血海飛雷》、《基督山復仇記》、《羅密歐與茱麗葉》等美國片,他借此「擴大視野,了解世界,減輕疲勞,得到休息」。

周恩來明確指示:「就是要花點錢買進來,我們同各國都生活在地球上。看他們有價值的影片,是我們了解世界簡易而直觀的辦法。」當時還進口有美國的《巴頓將軍》,日本的《啊!海軍》、《大海戰》、《山本五十六》和一些西歐電影。常在中南海觀影的有劉少奇、鄧小平、李富春、楊尚昆、胡喬木等人。周總理以政治家外交家眼光來看進口片,引進美國阿波羅飛船登月影片時,周請各部部長到國務院小禮堂觀看,還在放映前說:「今天我和幾位副總理請大家看電影,是要了解當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水準,高級幹部要抓政治、抓業務,也要重視國外先進科技,開闊眼界,增加知識,我們不能長期落後,落後是要吃虧的﹗」

「大革文化命」時期,中國出現「十億人民八台戲」怪象,國人文化生活奇缺,只好唱「語錄歌」、看「忠字舞」了。老百姓的不滿和漫罵引起病中的周恩來關注,遂下令有選擇地進口外國影片,首選東歐影片。197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一些被審查、被流放「五七幹校」的譯製、配音人員被緊急調回,經過緊張工作,譯製出南斯拉夫的《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該片一上映,引發萬人空巷的轟動。當年筆者剛從「廣闊天地」返城,面對「一票難求」的窘境,經一番周旋,才從「後門」潛入影院,得以欣賞這部南斯拉夫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傳奇大片,傳奇英雄瓦爾特的風采至今銘記腦海。隨後播出的《橋》,講述二戰後期游擊隊員鬥智鬥勇炸毀德軍撤退必經的一座大橋,同樣跌宕離奇精彩紛呈。蘇聯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阿爾巴尼亞的《第八個是銅像》等也大獲好評。

有「東方荷里活」之譽的香港,電影業發達。解放後內地與香港文化交流中斷,港片遭禁。華國鋒想讓毛澤東調節一下口味,派中宣部副部長帶茈L的手諭飛穗,請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韋國清幫忙。當時廣州也難找香港影片,韋就請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梁威林幫忙,梁有個律師朋友與邵氏影業老闆邵逸夫交好,律師找到邵逸夫弄到當時最火的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猛龍過江》、《唐山大兄》三部片,拷貝送到北京,大家還擔心主席不喜歡,豈料毛看得津津有味,邊看邊誇「功夫好!打得好!」鄧小平也愛看進口片。1974年第十屆足球世界盃後,鄧得知有這屆世界盃影片叫《世界在你腳下》,遂致電國家體委,體委即派人到鄧家播放此片。小平一家人聚精會神看得入迷,鄧樸方說:「太精彩了,像過年吃餃子一樣!」隨荂u四人幫」倒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東風吹散「萬馬齊喑」的陰霾,中西方交流之門才伴隨思想解放逐漸打開。

1978年鄧小平訪日,為加強中日文化交流、促進兩國友好,我國破天荒引進三部日本電影:《追捕》、《望鄉》和《狐狸的故事》。《追捕》作為「文革」後首部登陸中國的西方電影,其轟動不亞於12級颱風。該片演繹檢察官杜丘被人誣告,一邊躲避警方追捕、一邊追查元兇的驚險故事,堪稱一部展現官商勾結的「反腐大片」。隨後引進的日本片《人證》、《遠山的呼喚》、《幸福的黃手帕》也好評如潮。《追捕》主題曲《杜丘之歌》和《人證》配曲《草帽歌》也廣為傳唱。

40年後的今天,筆者依然對劇中人檢察官杜丘、富豪千金真由美、警長矢村等角色記憶猶新。「杜丘」扮演者高倉健是日本著名影、視、歌三棲明星,多出演硬漢形象。1977年他因主演《幸福的黃手帕》獲首屆日本電影學院最佳男主角獎,還榮膺第23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高倉健表演真摯、細膩,廣受中國影迷青睞。如今已成著名導演的張藝謀當年正是看了《追捕》,效仿「杜丘」豎起衣領和「杜丘式」冷峻表情,毅然辭掉棉麻廠工作報考北京電影學院。12年後,40歲的張藝謀更與74歲高倉健聯手在中國拍了一部《千里走單騎》。

《追捕》中「真由美」扮演者中野良子也擁有海量中國粉絲,成為我國知名度最高的日本影星。1998年4月胡錦濤訪日,會見日本各界代表時一眼就認出中野良子,還笑道自己很喜歡這部影片。2010年5月溫家寶訪日,中野良子也出席中日文化界座談會,溫家寶還對她說:「你也發個言吧,我是從《追捕》認識你的。」中野良子淡出影壇後,作為「和平使者」曾49次訪華,為中日文化交流卓有建樹,還在秦皇島捐助一所希望小學。溫家寶還看過《三丁目的夕陽》,了解戰後日本人民生活。鳩山首相則請他觀看奧斯卡獲獎影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溫觀後說:「此片講述的生死離別故事,展現了倫理道德,有我們東方文化底蘊,我喜歡。」

《佐羅》、《紅與黑》、《麥迪遜之橋》、《悲慘世界》、《鐵達尼號》、《巴黎聖母院》、《尼羅河上的慘案》等歐美大片,也在此時相繼引進。開始還被一些人扣以「崇洋媚外」、「資產階級」大帽,民眾卻趨之若鶩,屢屢掀起觀影熱潮。尤其美國《麥迪遜之橋》和《鐵達尼號》,場場爆滿,屢創票房紀錄。1998年江澤民觀看《鐵達尼號》後說:「不要以為資本主義國家沒有思想教育,《鐵達尼號》講了財富與愛情、富人與窮人的關係,生動凸現了人們面對災難的反應。」

此後進口歐美大片逐漸「常態化」。2012年初習近平訪美,與27年前結識的德沃切克夫婦重逢時也談到美國電影,習近平笑道:「記得你們有個可愛的女兒,她好奇地問我很多問題,比如你看過美國電影嗎?我說我看過《教父》、《獵鹿人》、《職業特工隊》、《上尉的女兒》、《雷霆救兵》,她感到非常詫異,我怎麼會看過這麼多美國影片啊!」引發賓主開懷大笑......

文化無國界。電影不啻反映各國風土人情和社會萬象,更折射世界的多元和變革。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加強中外電影交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對強化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也大有裨益,正是--

異彩紛呈看螢屏,

銀幕凸現萬國情。

世界呼喚真善美,

多元文化百媚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