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網人網事】變味的文物

2019-01-21

狸美美

上個星期有一件爭議很大的事:台北故宮借出顏真卿名作《祭侄文稿》到日本展出,引發兩岸網友巨大反彈。然而所彈內容,卻不太對味兒。

1月14日,台灣名嘴黃智賢在電視上劍指台北故宮,質疑台北故宮背後的民進黨為了向日本「獻媚」而「偷偷」把素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的非常珍貴的顏真卿名作《祭侄文稿》出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她連問了三個「憑什麼」,最後說:「如果在日本展出,我寧可這個『國寶』回到北京。」隨後,《環球時報》發佈官方微博《台北故宮外借祭侄文稿日本展出,無特別保護》,援引了黃智賢的這段質問,一下子引爆了內地的社交媒體。再之後,一篇慷慨激昂講述《祭侄文稿》背後氣節故事並因此而反對「國寶」借給日本的帖子成為爆文,刷爆了所有社交平台。

文中,開篇即把《祭侄文稿》的所有價值都歸結為氣節--作品本身「就是一卷打草稿的破紙,寫得也不工整,到處都是塗抹的痕跡。一千多年了,這卷破紙轉來轉去竟然保存了下來。說是神州不滅,華夏長久,靠的就是寫這卷破紙的這種人沒死絕,支持這種精神的文化沒斷。」與這篇文稿相配的,是「用最有氣節的表貼去幹最有辱民族大義的事情」成為了每一篇反對外借日本帖子必會出現的評論金句。而海峽對岸,「為什麼要給日本人看?台灣人自己也沒看過幾次。」也是很常見的觀點。

對於這麼珍貴的文物是不是應該外展,小狸也認為非常值得商榷,但商榷的理由僅僅應該是出於純粹的文物保護技術考慮--性質如此珍貴的「國寶」加上1,200歲的紙張,能不能、值不值得承受長途運輸?展覽時長是不是合理?與上次展覽間隔夠不夠久?安保措施怎麼樣?展覽級別是否能匹配文物展出的損耗等等?總之一句話,能不能外展應該取決於損耗和風險是不是合理以及能否接受,而不應該取決於是誰借出的和借給誰,更和民族氣節沒有半毛錢關係。如果「國寶」顛簸到日本會有承受不了的耗損,那也同樣請妥善保存不要送到其他任何地方。

小狸身在香港,香港是一個歷史文化相對缺乏的地方,文物很少,所幸經常會有世界名博來做外展,包括故宮博物院、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都來過,正是它們的頻頻造訪,使得香港的文物愛好者也不至太過寂寞,也一樣能感動於人類文明的偉大。而這次《祭侄文稿》參與的日本展覽,香港中文大學也有借出文物參展。

其實,各國博物館間和機構間的文物交流,本是再正常不過的,正是因為有這些跨越國界屬於全人類的文化互通,文物才彰顯了它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文物本是簡單而美好的,如讓文物裹挾上政治,讓文化受囿於民族主義情緒,那真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