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多家外媒陸續報道了一件事:2018年10月至12月,來自中美俄等國的聯合團隊密切合作,在非洲國家尼日利亞成功回收轉移一批高濃縮鈾,消除了恐怖分子搶奪危險核材料的風險。
美國媒體對中國發揮的重要作用予以高度評價,認為「中國在核材料運儲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俄羅斯媒體的評價則是:「尼日利亞行動的細節完全可以成為大片劇本的基礎,現實情節可能與電影情節一樣有趣和驚人。」
行動在24小時內完成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對現場情形的描繪是:在美國的一個集結地,一群核專家正盯着時鐘,緊張地等待消息。這個專家小組由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挪威及捷克等國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他們將前往尼日利亞的卡杜納地區,從一個研究反應堆中移除高濃縮鈾。
然而,專家小組被警告,這個反應堆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的獲取目標。就在小組於2018年10月20日準備出發時,卡杜納地區暴力活動導致數十人死亡,該地區實行宵禁。
20世紀90年代中期,尼日利亞開始建造位於卡杜納州艾哈邁杜.貝羅大學的「尼日利亞一號」研究堆,其目的是為科學實驗而非為電網供電。這一設計使用的是高濃縮鈾。尼日利亞的這種材料濃度超過90%。尼日利亞專家擔心高濃縮鈾留在本國的擔憂:「我們不想要任何對恐怖分子有吸引力的材料。」
兩天後,即2018年10月22日,專家小組獲得了卡杜納宵禁的豁免,並準備開展行動,但出於安全考慮,通常需要花費數天時間的行動只能在24小時內完成。
所經領空需各國協調
10月23日凌晨1時30分,一架俄羅斯安-124運輸機在尼日利亞降落。機上是負責核材料拆卸轉移的專家小組,以及一個型號為TUK-145/C的專用容器。拆卸濃縮鈾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其所在的研究堆堆芯位於6米深的水池底部。在池子上面,技術人員要搭建一個平台,然後在堆芯上方中心位置放置一個容器,被稱為臨時轉移桶。桶裡有一個抓手,可以伸進研究堆,將堆芯提取出來;當堆芯裝入臨時轉移桶後,技術人員並將桶封裝,然後將其密封在TUK-145/C容器內。
就在技術團隊完成拆卸封裝濃縮鈾任務後,情況又有了變化--運送核材料的運輸機要通過其他國家領空,但這需要其他國家的許可。為確保絕對安全,相關國家需要協調領空通過的許可,同時,又要絕對保障核材料的安全。最終中國在運輸和儲存核材料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直到五周後,這批濃縮鈾終於在尼日利亞軍方的護送下運至機場裝機。12月4日,安-124運輸機飛向目的地中國。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