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古賢與「冬補」

2019-01-26
■冬補佳品人人愛。 作者提供■冬補佳品人人愛。 作者提供

■ 趙偉娜

進入臘月,正值一年中最冷的小寒大寒時節,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雖無冬眠之說,民間卻有「冬補」習俗。祖國醫學認為:「氣始於冬至」,進入冬九九,人的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而動,正是養生的大好時機。飲食方面,冬季宜多吃溫熱補益食物,不僅有禦寒作用,還能促進體格強壯,這便是「冬補」、「養藏」的原理。

古往今來「冬補」大行其道,流行全國。古人講究以「進補」度嚴寒,俗稱「補冬」。北方一般以牛羊肉和當歸、人參等藥物燉食,包餃子、喝羊肉湯;南方則以糯米、龍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之,吃湯圓(元宵)、燉豆腐。中醫視冬至是天地陰陽交會、人體陰陽交集時刻,冬日進補容易吸收。

漢代醫聖、河南南陽人張仲景有「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名言,他集醫家之大成,所著《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家奉為經典。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以訪病施藥、大堂行醫聞名天下。後辭官回鄉,正值隆冬。他見白河兩岸鄉親飢寒交迫,不少人耳朵凍爛,便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將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鍋裡熬煮,再將這些食材撈出切碎,用麵粉包成耳朵形的「嬌耳」,煮成「祛寒嬌耳湯」來醫治凍瘡。鄉人吃了「嬌耳祛寒湯」,果然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也不治而癒。人們紛紛倣傚,這便是「冬吃餃子」的由來。

「藥補不如食補」,飲食調養是冬季最主要的調養方式。其原則是生冷少食、燥熱不宜,首選滋陰潛陽之食物。古賢總結出溫補類食物包括雞鴨、牛羊肉、鯽魚和枸杞、馬蹄、甘蔗等等,它們具有顯著的溫陽、養陰功效;平補類食物則包括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銀耳、豬肝等,這些食材既偏溫,又不滋膩妨胃;滋補類食物則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它們富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之功效。姑蘇一代,則會在冬天喝冬釀酒,加入桂花的米酒,香氣宜人,再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滷菜,不僅能驅寒健身,更寄託江南人對生活的美好嚮往。

所以民間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至補一補,一年精氣足」之說。

數九寒天,陽氣其實也在慢慢醞釀、聚集和流動。古賢認為助長陽氣可多飲溫性茶品,如普洱熟茶、紅茶、炭焙武夷岩茶等。溫性茶品沉澱暖色茶湯,看荋N暖心,發酵的茶不「扎」胃,溫潤養人,適合冬日飲用。唐朝詩人司空圖詩云:「中宵茶鼎沸時驚,正是寒窗竹雪明。甘得寂寥能到老,一生心地亦應平。」在寒冷冬日靜靜品茗,醇香溫潤的一股熱流直抵體內,不止有暖身之效,還能融化冬日落寞,更有積蓄陽氣之功!

古賢認為,冬季不僅需「冬補」,還要「養藏」。所謂養藏,包括早睡晚起、晨練推遲;恬淡安靜、暢快心情;日常生活注意滋陰潤燥,或選用膏方進補。中醫養生學指出:進入冬季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進補的目的是使營養轉化為能量儲存體內,以便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女性、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冬季增強免疫力尤其重要,故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民諺。

中華醫學由此提出冬季養生七原則:一要早睡眠。冬日陽氣肅殺、夜間尤甚,宜「早臥遲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二要少出汗。冬季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少洩津液。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大熱大汗。三要健腳板。健腳即健身。應經常保持雙足清潔乾爽,每天要用溫熱水浴足,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每天步行半小時,活動雙腳。四要防疾病。寒冷會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突發心肌梗死和中風,使血壓升高,潰瘍病、風濕病等加劇。故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提高禦寒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五要多飲水。冬日汗、尿減少,但大腦及身體各器官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六要調精神。寒冷易使人情緒低落,應適當多參加文體活動,消除煩悶、保養精神。七要勤通風。冬季室內空氣污濁,應常開窗通風換氣,清潔空氣、提神健腦。

在幾千年傳統文化中,「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也成為大多數士人的「價值觀」,古代文人雅客不啻才情橫溢,也多精通醫道,他們的詩詞作品中也不時流露「冬補」、「養藏」的保養之道。詩聖杜甫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他崇尚「防寒保暖,早臥晚起,必待日光」,認為冬日雪寒料峭,卻一陽初生,正是一年中進補最佳時機,多吃禦寒食材、多飲溫補湯有益健康。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有「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句,也是養生絕唱。

陸游《雜賦》詩云:「病叟胸中一物無,夢遊信腳到華胥。覺來忽見天窗白,短髮蕭蕭起自梳。」他說每天梳頭一百下,可滋養秀髮防脫髮;他的《食粥》更是養生佳作:「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說寒冷的冬天常喝粥、暖身子,既可防寒又養生。蘇軾有《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云:「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意為一年四季常品茗,消食解膩又解乏。謝無逸的《齊東野語.曝日》曰:「忍冬東窗低,坐待朝曦上。徐徐晨光熙,稍稍血氣暢。薰然四體和,恍如醉春釀。」說隆冬時節多曬太陽,對養生裨益多多。

滄海桑田今非昔比,如今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冬季養生的大道理並未過時。在大力倡導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冬補」、「養藏」仍大有意義,當今養生學家也認同古賢教誨。現代科學認為,數九寒天選用溫補類食物,少食多餐、平衡飲食,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注重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宜多,糖類、脂肪、鹽分宜少的「三多三少」原則,多用溫熱熟飲、多吃蔬果、補充堅果,注重禦寒、補腎、健腦,仍為冬季養生的「硬道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