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香港的創新建築技術成功轉移應用於大灣區的都市發展。中文大學建築學院與深圳市政府合作,利用全新的「輕型預製鋼框架結構」,近日成功於當地建成可容納逾1,500人、能抵禦超級颱風及7級地震的4層過渡性校舍。由於能像「砌積木」般輕易組裝,只需要5個月施工便能建成,是以傳統方法建校舍時間的六分一,成本同時大減八成!而有關材料重用率高達95%,可以「拆完再砌」一直為城市重建作貢獻。
建築物重建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而包括校舍等基礎設施,在重建期間亦需要另外提供高質的過渡性建設,以便利民眾繼續使用。
因應近年人口增長迅速,深圳市政府正進行一系列舊校舍重建計劃,以擴大學校容量和改善舊建築的安全;而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朱競翔早前應前海規劃部門委託,設計了一種可快速成型的輕型通用空間系統,支援當地的過渡性建築需要,並在深圳市福田上梅林地區率先落實應用建成「梅麗小學騰挪校舍」,全校約1,500名師生於去年12月24日正式遷入該過渡性校舍,以待原校重建完成。
新結構慳錢又慳時間
該騰挪校舍運用了「輕型預製鋼框架結構」,佔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校舍施工只用145天,成本約3,000萬元。就同樣面積而言,運用傳統方法建造,香港一般學校施工需要900天,成本就要約1.5億元。
朱競翔昨日介紹指,校舍採用鋼材作主要建材,並以螺栓連接,不需焊接,組裝便捷,而且不用傳統的大橫樑大柱子作支撐,反而將支撐的樑柱做得跟窗框一樣細。他形容,「我們不建造大腿(大柱子),反而建造許多小的手指頭,將支撐房子的力量分散掉。」因此,校舍建築能用玻璃替代大部分的牆壁,做到更佳的採光效果。
建材95%再用 重建成本減
校園內現時有32個教室、籃球場、跑道及多個多功能教室。朱競翔表示,由於校舍由標準模塊單元組合建成,只需要調整圍牆、間隔和傢具,就能分割出不同用途的房間。而建築更可以如模型般進行多次拆裝,材料重複使用率高達95%;由於建材可以重複使用,每次重建所需的成本也相應下降。
校舍使用輕型鋼結構樑柱框架與剪力格構混合受力,校舍重量僅為傳統鋼筋混凝土項目的五分之一。朱競翔續指,因為建築輕,故這類技術可以應用在不同地形,「未來甚至可以建在濕地,甚至是海面等地方」,而雖然重量輕,但校舍去年在超級颱風「山竹」蹂躪下,仍然絲毫無損。同時校舍的設計亦能抵禦7級地震,甚至作為永久性用途。朱競翔並提出有關未來建築的新理念,認為「房屋不一定是不動產的形式,而是將房屋作為設備,是拿來『用』的。」
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福田管理局主任科員于敏受訪時則指,該建築系統運用範圍廣,而且形式靈活,既可以按需要建造過渡校舍,「待生育高峰期一過又可以把房子拆掉。」
她續說,未來也許可以運用在教育以外的範疇,例如因應人口老化需要而適時興建安老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