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可以算是筆者「語言憑誰定錯對」的續篇。上次談原則,今次談細節。
先定對錯,再判好壞。「對錯」應該根據語料庫的數據判定,不能以專家自身的語感或主觀信念作標準;「好壞」不看數據,只講道理,如有不同看法,就看誰道理強,不能講「民主」、「少數服從多數」那套,更不該受政治影響。「對」只是基本要求,以書面語來說,語法、詞語用法、邏輯三者無誤就算對,至於達意、通順、簡潔、精確則已經屬於「好」的範疇,力求變化和語言美的修辭手法就更不用說了。
主觀判別好壞 稱不上專家
如果專家只憑主觀信念,違反「約定俗成」和「積非成是」兩大原理,則即使是專家也只能算錯。(「約定俗成」和「積非成是」是客觀規律,並非主觀信念。)例如,有專家「以古為正」,以古代的韻書為標準規定字詞的粵音,就是忘了語言會變化,忘了溝通的對象是今人而非古人。
上次說「好壞是修辭範疇,只有鑽研語言的專家才有資格談論」,是為了闡明母語人士不會自動成為專家,因為母語語感主要與口語有關,書面語的語感要視乎個人閱讀習慣,都不可靠。
平日既沒有留意語言現象,也沒有思考語言問題,更沒有研讀語言研究的著作,單憑一己之語感判別好壞,就稱不上專家。
兩個都對的說法,一合邏輯,一不合,以合為好;一有不好的聯想,一沒有,以沒有為好。若只有一個對的說法(少數人的主張不算),即使不合邏輯或有不好的聯想,也不應該違反語言習慣,這就是「慣用法壓倒邏輯」的原則。
「懶音」都可變「約定俗成」
上面談到語音的問題,這裡補充一下。談語音要分開常用字和生僻字,常用字依「約定俗成」,生僻字依專家(因為一般很少用到,無約定可言),但有時生僻字也有習慣讀法,那就依「約定俗成」。
另外,常用字讀音的「積非成是」要小心。有模式可尋的「懶音」會影響整個語音系統(例如「痕身銀寒」、「貧友」、「趕牰停o唔正」都是/-ng/變了/-n/),令一大批本來不同音的字變成同音字,造成嚴重混淆;單靠常理、邏輯、上下文和大語境也未必能夠辨字,即使能聽也無端增加了聽話人的負擔,而且很可能會影響溝通速度。
由於這種「懶音」影響太大,所以我主張必須待語言社群絕大多數人都已經轉用「懶音」的讀法,方可承認其「合法地位」(這個「法」是「慣用法」)。
這是「約定俗成」和「積非成是」的特殊情況。■池威霖 香港琤秅j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