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早到的年味

2019-01-31

伍呆呆

舊曆的「年」還未到,微信朋友圈就已經在熱熱鬧鬧地過年了:晒單位年會的,晒家裡年貨的,晒自己寫春聯的,晒村裡提前吃大盆菜年飯的......喜慶的氛圍便如此濃郁地迎面撲來。

大抵是年歲漸長的緣故,近些年總是會想起我小時候過的那些年。

父親單位食堂的掌勺師傅多是四川人,只要去食堂打飯的時候聽見師傅哼哼唧唧地唱荂u胡蘿蔔,蜜蜜甜,看茯毼茩n過年,兒子想吃肉,老子沒有錢」的時候,就是年要到了。這個時候,胡蘿蔔經過嚴冬的霜凍,吃起來格外的香甜,師傅喜歡用胡蘿蔔配菜,胡蘿蔔燒五花肉、胡蘿蔔燉牛腩、胡蘿蔔炒瘦肉絲、胡蘿蔔拌粉絲等,吃在嘴裡,彷彿年就真的是「蜜蜜甜」的味道了。

另一個帶茞◢的菜是沙葛,沙葛本來在夏季才是大造,但因為容易保存,往往也能存到過年時候吃。四川師傅喜歡用沙葛炒回鍋肉,沙葛的清甜中和了郫縣豆瓣醬的鹹辣,比起傳統的青椒回鍋肉另有一番清新的風味。若是用沙葛絲和胡蘿蔔絲炒在一起,橙白相間,再加上幾根碧綠的小b,色是極美的,聞起來比肉還要香,味簡直比肉還要好。食堂的廣東師傅煲湯亦喜歡用胡蘿蔔和沙葛,放入鯽魚,甜而不膩,又去除了鯽魚的腥味,再加上「魚」約等於「餘」的好意頭,在年前年後的食堂是一道頗受人歡迎的美味。

大年初一的味道亦是甜的。

父親是個資深的吃貨,喜歡自己動手做菜並做得一手好菜,但他做的湯圓卻是令我們全家畏懼的。南方人的年,吃的多是「初一湯圓初二麵」,年三十晚,一邊守歲,父親就一邊認真地和麵、揉麵。那時候不流行「儀式感」,但在彼時,父親鄭重其事搓湯圓的樣子還真充滿了儀式感。父親做的湯圓,「大」是一大特色,有多大?湯圓不會比鴨蛋小,普通的小碗大抵只能裝兩隻;另一大特色是「甜」,有多甜?我小的時候能夠一口氣吃一斤大白兔奶糖,但吃完父親包的湯圓,我可以一年不再吃大白兔。初一一大早,我們便在父親的威逼利誘下各吃一碗湯圓,然後四下跑茈h拜年,逗利是,若不是如此,真不知兩隻湯圓該如何消化。

物質豐盛的年代,過年的菜式亦變得豐盛起來,無論貧富,到了年三十這天,餐桌上便是連「九大簋」也不嫌多的。年夜飯裡,「年年有餘」的魚是必不可少的,還有豬橫c、豬手,取「橫財就手」的意頭;髮菜通「發財」,也是餐桌上的必備菜,據說因為髮菜被人們瘋狂地爭食,導致過度採挖,髮菜產地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以至於後來國家明令禁止食用髮菜。

髮菜雖然被禁止食用了,但是餐桌上的奢侈、浪費並未因為少了髮菜就減少。年夜飯總是因為要「有餘」而真的餘下很多,對於節省一點的人家,年三十吃不完,年初一再吃,年初一吃不完,年初二再吃,吃壞肚子不在少數;那些本就喜歡浪費的,剩下的,取了「餘」的意頭,撐不下的,過得兩天便一倒了之,全然忘記「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告誡了。

我近幾年開始吃素,吃素的一大好處便是對食物的慾望減少,食量亦相對變小,即便是過年,也不過是做三五個菜,乾乾淨淨地吃完。花瓶裡養一株帶根的生菜,便有了「餘」和「生財」。

於我,不在於吃什麼,吃多少,而是吃完之後身體舒泰,心裡充實。年的味道大抵便是如此。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