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霍柏宇)港珠澳大橋歷經九年建設,大家也十分期待這條連通三地的「大動脈」可以「橋盡其用」,獻力建設大灣區,但是開通數月,大橋每日的車流量仍然僅為預期的三成。香江智嶼Q日就此建議特區政府可從四方向入手增加車流,包括從速全面開放單牌私家車北上等,以充分體現大橋經濟和社會效益。
香江智嶼Q日與傳媒春茗,會上提出四建議,包括:一是特區政府可進行交通影響評估(TIA),調查香港馬路對車流的容納量;第二,從速全面開放單牌私家車北上;第三,在全面開放前採納網上預約;最後,可使用人工智能佈局大橋交通安排,應對實時路況。
建議查港馬路容量
會長周伯展指,對於新建設施,當地交通能否承受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而香港擁有TIA評估制度,他以山頂曾擬興建酒店為例,當時曾對此做TIA,最後發現道路承受不了酒店的車流量,因而沒有准許興建。面對有人憂慮大橋全面開通會對東涌及機場附近造成擠塞,他建議特區政府進行TIA,並將報告公諸社會,讓社會可評估能否克服,決定是否進行下一步。
主席吳歷山表示,大橋現在的車流量僅為預期的30%,情況不容忽視。他以人類作比喻,若身上有一條「大動脈」只能提供30%血流,周邊的器官可能會「壞死」,必須立即「通波仔」,香港若因此造成「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是香港人承受不了的,更會影響國家的戰略性規劃。他指,香港須解除顧慮,一邊大膽開放,一邊不斷測試。
籲推實時路況App
副會長劉瀾昌指,內地十分配合,但是香港對增加車流量積極性不足,致使很多人希望能上大橋「兜一圈」也做不了。
秘書長顧敏康說,大橋被視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但是由於車流量不足,大橋難以發揮作用。他指可以通過科技,如App實時檢測路況、電子公路調查車量等應對車流量增加情況,至於東涌和機場附近的擠塞憂慮則可以用技術解決。
香江智壎蝡媊陸策n灣區內的共享汽車保險,令汽車在大灣區各地更安全行走,並使有關汽車保險更便捷、成本更低,增加駕車人士使用大橋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