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善用「兩制之利」打造一流灣區

2019-02-19

宋忠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歷經十年,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終於出台落地了,這一重要舉措標誌茬o一核心灣區建設進入到了快車道。以往的粵港澳經濟模式各有優勢,但沒有統籌規劃,導致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三地制度多樣性的「雙刃劍」效應導致三地合作有滯後性;廣東省偏重於製造業,香港偏重金融、創新、轉口貿易;三地之間,尤其是粵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腳步;九個廣東城市與港澳城市的分工不明,重複建設,內耗競爭激烈,缺乏統一的城市分工佈局;創新能力局限於香港和深圳,其他城市創新潛力不足,亟待深度挖掘。

正是看到了這些實際問題,中央積極部署打造統一的灣區規劃,統合綜合競爭力,實現優勢互補,分工細化,這就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主導思想。從灣區規劃角度來看,今後,粵港澳將會建成「生態環保、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三大產業帶和一個生態文明試驗區,讓灣區經濟建設具有可持續性和創新技術前瞻性。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明顯

相比內地城市集群經濟模式,如環渤海灣區、環杭州灣灣區、京津冀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十分明顯,突出體現在這個灣區地利優勢明顯,具有香港和澳門兩個「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深圳和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廣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和珠海橫琴三大自貿試驗區,可以說是有利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善用香港和澳門的「一國兩制」的「兩制之利」,會讓粵港澳大灣區更具有國際化和金融化的便利條件。

與國際上三大灣區相比,東京灣區以製造業著稱,紐約灣區以金融業聞名,舊金山灣區以創新性馳名,粵港澳大灣區從整體佈局來看,優勢更為明顯。一是在四大灣區中,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5.65萬平方公里,面積最大,潛力巨大,土地資源是灣區發展的核心要素;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最多,覆蓋了7,000萬人口,而人口要素也是灣區經濟的核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第一,遠超其他三個灣區;但在灣區GDP和人均GDP還落後於其他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第三產業佔比只有約62%,低於其他灣區的80%,但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增值的重點;粵港澳大灣區GDP增速都在6%以上,也高於其他灣區的約3.5%;更為重要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資源十分豐富,高校就多達173所,僅落後於紐約的227所,這對於灣區創新發展至關重要。這一切有利條件都會讓粵港澳大灣區相比其他灣區最具競爭力,假以時日,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一流灣區指日可待。

具「天時地利人和」優勢

一項重要指標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對中國經濟產生積極效應。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三重優勢。大灣區規劃正式推出並落地後,粵港澳將會迎來新的機遇,尤其是貿易和物流、創新和科技研發、金融服務以及其他的專業服務領域都將成為重頭戲,製造業和旅遊、會展經濟也將會有更大的發展機會。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就是解決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有序流動和資源共享,但也需要處理好三大關鍵問題:一是三地法律的一致性和高效性;二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打造「一日經濟圈」;三是人才的有效、有序和便利化流動。人才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動力來源,解決好這個問題是創新發展的核心和關鍵點,在規劃的基礎上制定統一可行的人才政策就顯得十分緊迫和勢在必行。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條件了,港珠澳大橋通車、高鐵香港段通車都是經濟圈融合的倍增器。另外,中美貿易摩擦促使香港、澳門實現經濟轉型,而「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和「第三方市場」等國家利好消息都是特區發展的重大機遇。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及「一國兩制」的成功落實對解決台灣問題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也會對海南特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強強聯合、經驗和資金共享」的區位合作優勢。由此可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不僅吹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號角,也讓世界經濟發展多了幾分來自中國的動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