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令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思路上有一個「大」字。
從地理學概念上講,灣區是指由一個海灣或者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迄今為止,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在世界上影響力最大,但這三個灣區在名稱上都沒有前綴一個「大」字。相比之下,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000萬人,都超過以上三個灣區,因而在稱呼粵港澳這個灣區時前面加個「大」字卻也名副其實。除了地大人多之外,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舊金山灣區,與紐約灣區大體相當,而與東京灣區也越來越接近。由此可見,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幅「大」的畫卷,有待今後用「大」的手筆加以描繪。
大手筆大項目大平台
除了「大」的畫卷與「大」的手筆,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還要有「大」的平台。撫今追昔,粵港澳大灣區所在的珠三角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今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與改革開放相伴的「大」的視野。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最早出現了四大經濟特區,其中深圳和珠海都位於今天的珠三角地區。隨蚞H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從設想變為現實,珠三角地區在經濟融入全球化過程中,也有機會更多利用港澳地區現成的跳板,特別是內地與港澳的兩個CEPA框架客觀上降低了粵港澳三地相互合作的門檻。更進一步看,珠三角地區不僅被稱為世界工廠,而且華為、格力、美的等企業也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的佼佼者。隨茪什磪[快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被稱為世界工廠的珠三角地區將會大有作為,必然會依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瞄準的目標,在2035年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必然會展現出更「大」的場面。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不僅需要從體制機制入手強化三地之間的產業融合與經濟合作,更要有一些看得見摸得茠滿u大」的項目來支撐。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讓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合作也更少受到地理阻礙。廣深港高鐵的通車則讓香港融入全國高速鐵路交通網。
相互借力錯位發展唱大戲
眾所周知,粵港澳三地分別屬於不同關稅區,也實行不同社會經濟制度,共同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不免會存在各自平台對接上的接縫問題。但既然「一國」當先,則無論是「兩制」,還是「三地」,都不會構成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的障礙。眾所周知,香港迫切需要鞏固與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重要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澳門也正在努力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珠三角地區的發展不僅需要通過強調要素整合產生集聚效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港澳地區的現有資源。與此同時,港澳地區的各種資源也同樣能夠在珠三角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過程中找到用武之地。未來,粵港澳三地如果能夠在大灣區平台上進一步提升資源優化配置效率,就需要在市場導向基礎上發揮區位優勢,做到相互借力,錯位發展。當然,前提是要有「大」的視野而不是緊盯眼前蠅頭小利。
隨荂m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問世,粵港澳大灣區這個緊密合作「大」的平台雛形初現。搭台是為了唱戲,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大平台也同樣是為了「唱大戲」,只不過要唱的是粵港澳三地11個城市經濟緊密融合、合理分工、深度合作、良性互動的精彩「大戲」,包括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等更加「高大上」的戲碼。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所覆蓋的11個城市而言,無論是搭建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大平台」,還是唱好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這齣「大戲」的過程中,都要扮演「大」的角色,而無主配角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