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筆畫不多,有人算三畫,有人算四畫。三畫的算法,第一畫是一點「<\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1_.jpg>」, 第二畫「<\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2_.jpg>」 連着算一畫 ,第三畫就是最後一捺「<\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3_.jpg>」。 這樣對了嗎?若給分數,100分最多只能拿60分,因為這是現代計算筆畫的方法,未考慮此字的造字意義。四畫比較對,「<\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2_.jpg>」算二畫,不過若不探究所以如此的原因,亦只得70分。若想得滿分,必須弄清楚「之」字字形的來歷。
漢字的發展由最早的商代甲骨文,經西周金文,戰國文字,秦漢篆體、隸書,到魏晉楷書,源頭脈絡,完整清晰。要數對文字的筆畫數目,非得由古文字字形入手不可。「之」字字形演變情況見後:
<\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4_.jpg>甲骨文 <\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5_.jpg>金文 <\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6_.jpg>楚簡 <\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7_.jpg>小篆 <\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8_.jpg>隸書
從上列字形不難發現,隸書以前,之字都寫作四畫,如果能了解此字發展的脈絡,才算得上由文化層次掌握了「之」字所以計作四筆的緣故,從而取得滿分。
「之」字與「乎、者、也」是一般人較熟悉的文言虛字(語助詞),如《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孟子.離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然而古書所載「之」字亦常作動詞之用,如要了解用作動詞「之」字的意義從何而來,就得追問「之」字字形是怎樣構成的?
之字的結構,甲骨文<\fileserv2fzpaperphoto_sign20190222HKS22HKS004_.jpg>,由「止」和「一」組成;「止」字原像腳掌的形狀,「之」則指腳(止)離開原地(一)向前走,有前往的意思。《爾雅.釋詁》:「之,往也。」盛唐詩人李白七言絕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題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題中「之」字正是動詞用法;「之廣陵」也就是到、前往廣陵的意思。
教育局選定中文科12篇文言範文,2018年已在文憑試出題,分數佔中文科總分6%,大多數學生為文言文艱深難懂所苦。清代章回小說《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一個生意人家,只見這些之乎者也的人來講呆話,覺得可厭」,文中用「之乎者也」借代讀書人,諷刺書呆子只知咬文嚼字、不知變通的情況。死讀書,讀死書,從來是學習不得其法的結果,學子不能愉快學習,亦因此而起。以上述「之」字為例,莘莘學子如能略通漢字構造和發展,從而掌握字形字義的關係,學習文言文必能活學活用,事半功倍。 ■袁國華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