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秀琼苦讀國關投身教育 冀下一代反思勿重複犯錯
總導語:香港生活富庶平穩,但其實社會上亦有着成長路崎嶇不平的一群人,曾經面對戰亂、經歷流離失所或種種困境,最終仍能堅毅努力學習,以知識改變命運。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專題報道,聚焦兩名難民出身並克服戰亂難關、如今學有所成於大學任教的學者,他們跨過人生苦困於自身知識領域盡展所長,並為年輕一代授業解惑引領其走上正軌。
戰爭讓人互相殘殺,帶來無盡傷痛。出生於柬埔寨的浸會大學華人學者陳秀琼曾是一名難民,尚未足歲當地便爆發戰爭,父親更因而喪生,母親不得不帶着她和弟弟逃難到泰國,最後移居法國。顛沛流離的生活讓陳秀琼的童年吃盡苦頭,她不明白人為什麼要殺人,於是刻苦學習攻讀國際關係博士,希望尋求答案。但後來她卻發現,對她而言防止未來再爆發戰爭比知道戰爭原因更重要,於是她投身教育,希望啟發學生反思,讓上一代的錯誤不再重演。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對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陳秀琼及其家族來說,戰爭是難以消磨的烙印。她的祖父母輩早年因逃避戰火從內地移居柬埔寨,以為能安穩地過新生活,但到她出生幾個月柬埔寨戰爭爆發,父親更被奪去性命,剩下孤兒寡婦於戰地走難逃生。
食一次蛋糕 全家捱餓數周
對陳秀琼來說,雖無法記得戰爭的畫面,但因戰爭而變得顛沛流離、家徒四壁的生活卻深深影響着她的人生。逃離柬埔寨時,母親僅帶了一件值錢物件--珍珠項鏈,輾轉抵達法國後的一段長時間,全家人就靠一粒一粒地賣掉項鏈上的珍珠來換取食物,「一次生日我求媽媽給我買個蛋糕,媽媽先是拒絕了,可後來還是買給了我,但之後的幾周我們就只能買得起特別少的食物。」
陳秀琼以難民身份在法國長大,由不諳法文的母親獨力照顧她和弟弟,並同時打兩份工維持家計。雖然生活艱難,但陳媽媽卻沒有喪失對生活的希望,更堅持孩子要有良好教育。陳秀琼說,當時難民區的學校校風較差,女同學被強姦的案例亦時有發生,母親為能讓她在好的環境中學習,在十分拮据的情況下,依然讓她讀私立學校。
年幼的陳秀琼知道媽媽非常辛苦,「唯一能幫上媽媽的就是好好學習,而且因為窮,我沒有玩具、電視,反而讓我只能去圖書館看書,我也因此愛上了讀書,愛上了學習。」
生活的困難並不能得到所有人的同情與理解。「那時候媽媽交不起電費,我寫作業就只能靠大廈公共地方的燈光,它一分鐘滅一次,我就一分鐘按一次開關,誰料我的鄰居十分生氣,衝出來衝我吼。」
雖時隔多年,陳秀琼講起這段經歷,仍眼泛淚光:「因為我是個孩子,我們家窮我才會這樣子......如果我是那個大人,我一定會邀請這個孩子到我家來做作業。」
後來,陳秀琼以優異的成績憑藉獎學金升學,本科畢業又赴瑞士修讀國際關係,後再獲獎學金回法國攻讀博士。自小對戰爭感到迷惑的她,起初只為探求「人殺人」的原因,可後來發現答案十分簡單,許多戰爭和衝突無非由於經濟利益和貪婪,而意識形態也起了重要作用。
她進一步認識到「最重要的不是了解戰爭的原因,而是防止未來再發生戰爭,所以我投身教育」。她希望通過教育,向學生傳授思想和技能,使他們能夠學懂反思,不再重複上一代的錯誤。
曾受別人恩惠 自然想幫別人
陳秀琼對自己苦難的經歷充滿感恩:「我的經歷不僅讓我專心、愛學習、慷慨,而且我也建立了不一樣的價值觀,我們因為別人的幫忙才可以過有價值的生活,自然也要幫助別人。」
她在無國界醫生當義工,亦恒常捐血,並登記成為器官及骨髓捐贈者,還在香港及其他地方做許多講座,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幫助別人改變對生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