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秀琼常常會結合自己經歷和體會,制定針對學生和自己孩子的「教育經」。她做了十多年大學老師,學生都給她好評,因為她不僅能清晰講解晦澀難明的理論,還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學生指點迷津,「我會告訴他們,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小事,我能成為教授,就是因為無論遇到什麼都不放棄學習。」學生喜歡跟她分享自己的事情,「我並不能全部幫助他們解決,但我會告訴他們,我會一直傾聽。」所以,學生們都稱呼她為「第二個媽媽」。
對自己的孩子,陳秀琼則添加了幾分感性。她年幼時,母親忙於工作,幾乎沒有和她一同進餐的機會,所以她做了媽媽後,十分珍惜和孩子一起晚飯的時光,生怕再次錯過這失而無法復得的體會。在子女教育方面,她則和母親一樣不遺餘力。
當年為追求學術夢想輾轉多地,從瑞士到法國、又先後在上海做訪問學者、在澳門教書的她,最終因香港有更適合孩子的教育環境而毅然選擇這裡。
不過,雖然她為孩子教育投入許多心血,且自己亦因為學業成績優異而改變了命運,但她卻不是「虎媽」,「我覺得學習很重要,但生活也很重要,兩者要平衡,我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不強迫孩子學習不喜歡的東西,他想學什麼就學什麼,不過,如果學就要讓自己學到最好。」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