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齊撐中國經濟 破解成長煩惱

2019-03-10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昨日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4位發言的委員中逾半聚焦中國經濟發展。 中通社■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昨日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4位發言的委員中逾半聚焦中國經濟發展。 中通社

委員建言解析發展前景 下行壓力未改變基本面向好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兩會報道)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昨日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4位政協委員的發言中,超半數聚焦經濟,為破解中國經濟發展「成長的煩惱」建言。委員們均給中國經濟發展投出了信心一票。有委員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總體平穩,面臨下行壓力,但並未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還有委員稱,中國經濟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建議做強做大經濟發展的「底盤」。

楊偉民:仍處重要戰略機遇期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總體平穩,面臨下行壓力,但並未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的需求基礎和供給條件沒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沒有變,宏觀調控精準施策的思想方法沒有變。

林毅夫:5G商業化引新契機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仍然是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槓桿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後兩年,降成本和補短板的發力空間十分巨大。

從降成本看,林毅夫認為,目前已開始為中小企業大幅減稅。從補短板看,可補的方面還不少。就產業而言,中國當前產業多屬中低端,可向中高端升級。其次,以往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城際間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機場和港口,但城市內部基礎設施,如地鐵、地下管網依然不足,5G商業化運用帶來新的投資契機,污染防治領域的短板也亟待補齊。此外,目前中國仍處於城鎮化進程中,需要大量的住房、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公共服務投入。

李稻葵:中外摩擦倒逼改革

針對過去一年來一些國家對中國「變臉」,以及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出現負增長等新情況,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今天的挑戰本質上是「成長的煩惱」,信心不可動搖。必須以冷靜、開放的心態合理應對國際挑戰,中外的摩擦衝突一定還會不斷出現,一些看似咄咄逼人的要求,短期看是痛,長期看是倒逼改革,應該抱着開放的心態冷靜應對。中國自身需要狠抓改革,支持奮鬥者、激勵創新者、保護擔當者、宣揚奉獻者。

李稻葵建議,要做強做大經濟發展的「底盤」,還有很多國民沒有達到中等收入水平,要加快社保體制改革,減少勞動用工稅費,推進戶籍改革,落實農村土地改革,想方設法提升他們的收入和消費。「要讓越來越多的快遞小哥第一次坐上飛機,越來越多的保潔阿姨擁有自己的第一套住房,越來越多的務農老鄉買上第一輛汽車。他們進步了,中國經濟的根基就牢固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