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古文解惑】領略自然道 方為大宗師

2019-03-29

《莊子》有《大宗師》一篇,內容頗堪玩味。究竟篇名「大宗師」何指,諸家說法不一,或訓「宗」為敬仰、尊崇,釋「大宗師」為偉大的、值得敬重的教師;或釋「宗」為取法,「大」為自然大道,概指宗大道為師。上述二說,似頗合理,惟仍可斟酌。

竊以為,「宗」即本宗、宗主,猶指自然本源,故「大宗」可理解為自然大道之代稱。然則「大宗師」者,概謂師法自然之徒,即得道之人也。《莊子.天道》曰:「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謂「明白天地之德者」、「與天和者」,實皆為得道者之稱,是以「大宗」之大道義,引申而指體會大道之人也。因此,《大宗師》之主要內容有二,旨為描述「道」博大奧妙之境界,以及「體道者」之人生態度。至於應如何才可體會大道?《大宗師》曰:

意而子ヾ見許由ゝ,許由曰:「堯何以資ゞ汝?」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々仁義而明言是非。』」許由曰:「而奚為來軹ぁ?夫堯既已黥あ汝以仁義,而劓ぃ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い乎?」意而子曰:「雖然,吾願遊於其藩ぅ。」許由曰:「不然。夫盲者う無以與11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12無以與乎青黃黼黻13之觀。」

許由為帝堯時代的隱士,傳說堯曾想將天下讓給他,許由堅拒不受,更從此退隱山林。此一情操,向來備受道家稱頌。

莊子在《大宗師》中,亦以許由為體道者之代表,並虛構意而子向其問道之事,以說明體道的要則。但當意而子表示堯教誨自己要奉行仁義及明辨是非後,許由就覺得意而子的本性已遭到破壞,難以再領略大道的妙境,拒絕再教他道理。

奉行仁義與明辨是非,到底有何問題?為何許由不願施教?意而子遭拒後又會有何舉動?篇幅所限,且待下篇再續。

譯文

意而子拜訪許由,許由問:「堯教給你什麼呢?」意而子答:「堯告訴我:『你必須要親身實行仁義而明辨是非。』」許由說:「你還來這裡做什麼呢?堯既然已把仁義刻在你的面上,又用是非來割掉你的鼻子,你還如何遨遊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境界呢?」意而子說︰「雖然如此,我也希望能在這境界的外圍遊走。」許由說:「不行。盲人無從欣賞容貌的美好,瞎子也無從領略華服的亮麗。」

註釋

ヾ 意而子:人名,虛構的寓言人物。

ゝ 許由:人名,帝堯時代的隱士。

ゞ 資:資助,引申指教益。

々 躬服:身體力行。《說文》:「躬,身也。」躬謂身體,引申而指親身。服,服行,施行。

ぁ 而奚為來軹:即「而為奚來軹」之倒裝。而,通「爾」,你。奚,文言疑問代詞,相當於「何」。軹,通「只」,文言句末助辭。

あ 黥:古代在犯人面額刺字及塗墨的刑罰,又稱墨刑。此借刑罰破壞人本來面貌,比喻仁義破壞了人的天然本性。

ぃ 劓:古代割除犯人鼻子的一種酷刑,比喻是非觀對人的毒害。

い 遙蕩、恣睢、轉徙之塗:遙蕩,遙遙放蕩。恣睢,無所拘束,輕鬆自得。陸德明《經典釋文》:「恣睢,自得貌。」轉徙,指變化。塗,同「途」,即道的境界。

ぅ 藩:邊境。《說文》:「藩,屏也。」藩本指籬笆、屏蔽,引申而指藩笆,即邊疆、邊界。

う 盲者:無眼珠的瞎者。《說文》:「盲,目無牟子也。」

11 與:參與,此引申指欣賞。

12 瞽者:有眼珠但失明者。《說文》:「瞽,目但有眹也。」引申指無識見之人。《論語》:「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3 黼黻:古代禮服上的花紋,泛指華美的衣服。《說文》:「黼,白與黑相次文(紋)。」「黻,黑與青相次文。」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