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美衰蟻襲港 咬爛你間屋

2019-04-02
■管納德公佈發現成果。 香港大學供圖■管納德公佈發現成果。 香港大學供圖

「登陸」紅磡不易殺滅 港大學者:勿讓紅火蟻事件重演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夢縈)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管納德(Benoit Guénard)昨日向傳媒公佈其研究團隊在香港發現的13個螞蟻新品種。這13個新品種中,有3個為全球首次發現的本港原生物種,另有5個雖然是本港品種,但至今才首次在香港發現蹤跡。另有5個首次在香港被發現的外來物種,其中一個外來螞蟻物種在紅磡發現,為美國常見的害蟲「巴塔哥尼亞短蟻」(Brachymyrmex patagonicus、見右方圓圖),會入侵各種建築物造成破壞。

管納德指出,香港是世界最繁忙港口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外來物種入侵熱點,故應及早預防,切勿輕視,避免十多年前的紅火蟻為患事件重演。

5個首次在亞洲地區被發現的外來物種,其中4個是瘤顎蟻屬,該屬螞蟻長相奇特,頭部猶如長了兩個腫瘤,故得名瘤顎蟻。它們多在枯葉、土壤或腐木中築巢覓食,大多對人類生活無負面影響。但另一入侵物種,「巴塔哥尼亞短蟻」又名黑暗漫遊者螞蟻(Dark Rover Ant)為短蟻屬,體型細小,全長僅約兩毫米,會入侵建築物並在內建立巢穴,對建築物造成損害,但不會對結構造成破壞,在美國是廣為人知的害蟲。

13個新蟻種首現港

管納德指出,巴塔哥尼亞短蟻可在浴室或廚房內建築巨大的巢穴,它們可棲息在插座、外牆或木屋頂下。醫院及其他人流密集的商業場所也有該蟻的蹤跡。它們雖在北美被列為害蟲,且不易殺滅,但不會透過叮咬對人體造成傷害,對人體健康沒有直接影響。但他表示,外來物種的入侵是一個警號,建議港人切勿輕視,應及早預防,避免十多年前的紅火蟻禍患事件重演。

管納德於學術期刊《亞洲蟻學》(Asian Myrmecology )發表的關於該入侵物種的論文中指出, 巴塔哥尼亞短蟻在原屬地和遷居地都可棲息於多種環境,包含林地、紅樹林、草地、沙灘、農場、農地和城市。亞洲和亞熱帶地區因缺乏對此種螞蟻的管制措施,很可能在室內亦有棲居。香港是世界主要港口之一,現已有許多外來物種遷入記錄,亦有許多物種以香港為踏腳石,傳播到其他地區,當年紅火蟻就曾通過入侵香港後進入內地。他表示,香港對於入境生物的管制刻不容緩。

管納德表示,去年11月於紅磡發現該螞蟻,暫未知擴散情況及數量,有機會屬早期入侵階段,並已聯絡相關政府部門,監控其入侵情況。

他續指,如果該蟻種成功落地生根,將會增加防治蟲害的成本。巴塔哥尼亞短蟻可靠化學殺蟲劑殺滅,但管納德提醒,殺蟲劑使用量增加,亦會影響環境和公眾健康。

倡航班抵港先滅蟲

管納德並指,香港是僅次於美國佛羅里達洲、全球第二大的外來物種入侵熱點,龐大的飛機流量令昆蟲容易依附在貨物及交通工具上進入本港範圍。他建議政府參考外國如澳洲做法,在航班抵達後先進行滅蟲工作,避免外來物種入侵本港生態環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