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海洋垃圾七成膠 拯救港灣速走塑

2019-04-14

30多年後 「膠」恐多過魚......

不論市區抑或郊區,香港都擁有不少美麗的海灣,但來自輪船與路邊車輛的廢氣及海洋垃圾,卻將宜人的風光破壞,將海灣變「垃圾灣」。海事處資料顯示,南區是「重災區」之一,更有環保組織在香港仔對開的南丫島發現大批塑膠垃圾。事實上,環保署研究顯示,香港80%海洋垃圾來自陸上,單是塑膠便佔了海洋垃圾的70%。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塑膠垃圾難以分解,「膠害」禍延深遠,政府正研究逐步淘汰即棄塑膠餐具,料明年公佈研究結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政策主管張潔儀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全球均面對海洋垃圾問題,當中以亞洲區較嚴重,香港地處海邊,更難倖免。基金會舉例指出,香港仔避風塘是其中一個垃圾黑點,該區魚市場使用的發泡膠箱因各種原因掉進海,沖至附近地方,該會曾在香港仔對開的南丫島北角村清理海洋垃圾時,發現大量發泡膠碎粒藏入沙中(見另稿)。

陸地垃圾污海禍首

謝展寰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環保署於201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亦發現,80%海洋垃圾來自陸地。整體而言,70%垃圾是塑膠,包括大量餐具及飯盒。近年全球均討論禁止或淘汰塑膠,港人也開始關注「走塑」,「日常看到的木、金屬及玻璃等製品均屬自然界已有之物,塑膠卻是完全人造,難以分解;每年約有800萬公噸塑膠廢棄物被倒入全球海洋,有研究推算至2050年時,其數量將比海洋中的魚更多!」

至於香港仔避風塘一帶出現的垃圾問題,謝展寰指部分或來自漁業運送時使用的發泡膠箱。世界自然基金會申請環保署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的撥款,與漁業研究使用環保容器,環保署及魚類統營處亦在魚市場的岸邊加設圍欄以防發泡膠掉落海,同時亦增設發泡膠壓縮機(見另稿)。

他續指,其實來自陸上的海洋垃圾當中,只有少量是透過雨水渠流入大海,「渠務署有在海水渠出口加設圍網,將垃圾從上游截下,但其實數量並非太多,(海洋垃圾)主要是岸邊活動造成。」

同時,部分建築物的污水渠或錯誤駁上雨水渠,家居廢物及污水可能沖入大海,而渠務署已在不少地區裝設旱季截流器,把雨水渠受污染的旱流堵截及分流至污水收集系統,減少臭味。

謝展寰表示,政府設立的「海洋環境管理跨部門工作小組」已加強在颱風來襲前清理海邊垃圾,並設立網上平台,於颱風過後即時聯絡社會團體及地區組織清理垃圾。

身體力行減廢關鍵

他強調,港人對處理廢物根源問題的普遍認知及關注度均較之前提升,問題只在於有多少人「身體力行」而已。他舉例指出,未實施膠袋稅前每10人只有1、2人自備購物袋,如今自備購物袋的比率已增至約90%,「就算有些人的出發點是要向政府多付0.5元條氣唔順也沒問題,最重要是結果,因為最困難在於改變行為模式,必須持續教育,『走塑』問題也是一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