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環團:治本之道 源頭減廢

2019-04-14

2012年7月23日,強颱風「韋森特」吹襲香港,導致一艘貨櫃船的7個貨櫃於香港水域墮海,貨櫃內的塑膠粒在香港南面海域漂流,造成嚴重的環境及生態污染。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政策主管張潔儀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事件是一個轉捩點,讓港人意識到塑膠對海洋生態的災害,去年超強颱風「山竹」進一步把問題帶到港人眼前,如何堵截垃圾從陸地掉進海洋只是治標之法,只有從源頭減廢,管制或禁制使用即棄塑膠餐具才是治本之法。

膠餐具回收價值近乎零

張潔儀指出,香港堆填區的垃圾,佔最多是廚餘等可腐爛垃圾,其次是紙類,第三位便是塑膠,當中約10%為餐具,「別以為10%很少,只因塑膠餐具很輕而已,其回收價值幾乎是零,只可變成垃圾。」據統計,現時每天約有2,100噸廢塑膠運到堆填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主任(海洋保育)王素君說:「別以為海洋垃圾不關我們事,其實平日隨手丟棄的垃圾也是源頭之一。」她解釋,馬路邊的水渠口面積很大,不少陸上垃圾隨水渠流入大海,「海上垃圾連膠公仔、鞋及雪櫃零件也有。」

魚纏網鳥誤食貽害無窮

她指漁民用的漁網也是膠製,一旦被海中物「卡住」而棄置,同樣會造成海洋垃圾,不論潛水員抑或海洋生物均受影響。她解釋,由於海有鹽分,海洋中的塑膠被日光照射後粉碎,海鷗及信天翁等海鳥覓食時根本難以將之與食物區分,經常因此進食肚中。她並指,香港東南面的紅山半島附近及鶴咀一帶可說是香港的「垃圾灣」。

張潔儀指出,政府已開始關注源頭減廢議題,她希望2022年能立法禁止使用膠餐具。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