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專題 > 正文

歐美醫療「告急」 瘋搶海外醫生

2019-04-23

英逾半新醫生外求 10年來首次

【編者的話】引入海外醫生近期成為本港焦點話題,事實上,人口老化導致醫療需求大增的問題並非香港獨有,很多發達地區同樣面臨醫療人手不足,輸入海外醫生幾乎已成了歐美國家維持醫療系統運作的不二法門。為讓讀者了解不同國家及地區如何解決醫療人手短缺,香港文匯報一連兩日刊登專題,介紹各地引入海外醫生的做法,以及如何透過醫療新科技填補人手不足。

發達國家過去數十年出生率下跌,人口逐漸老化,對醫療服務需求日增,醫學院畢業生人數卻未能追上,導致醫生持續不足。歐美不少發達國家紛紛把目光轉向海外,從海外輸入醫生,紓緩人手短缺,當中一些國家的海外醫生佔比更高達4成,反映有關做法已是非常普及。英國去年新註冊的醫生中,更有逾一半來自海外,是逾10年來首次出現這現象。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字顯示,多個國家已大量輸入從海外院校畢業的醫生,其中愛爾蘭和新西蘭近40%醫生,均是於其他國家受訓,而單是美國已有21.3萬名海外受訓醫生執業,是全球最多。

美2030年將缺10萬醫生

現時美國每年取錄約2.1萬名醫科生,但數量不足以應付醫療需要,2017年美國每10萬人只有7.5名醫科畢業生,比例是發達國家中第二低,更比土耳其、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遜色。美國醫學院協會估計,美國到2030年,將缺少4萬至10.5萬名醫生。

美國醫院實習醫生中,接近1/3是從外國院校畢業。來自新澤西州的泰勒早年從布朗大學畢業時,平均積點(GPA)只有3.0,在美國報讀20多間醫學院均不獲取錄,最終選擇到澳洲昆士蘭省留學,畢業後返回美國,在路易斯安那州一間醫院實習。泰勒坦言醫院醫生不足,她需兼顧長期病患者,以至為孕婦接生等不同工作。

英兩成病人診症等一周

英國同樣面臨嚴重醫生短缺,多達兩成病人需等候一周之久,才能在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獲醫生診症,11%病人更無法成功預約。NHS曾承諾於2017年4月之前,額外輸入600名海外普通科醫生,但最終只成功招聘100人。

英國皇家全科醫生學會的斯托克斯-蘭伯德指出,於本地訓練普通科醫生需時達10年,引入更多外國醫生已成為當務之急,促請當局降低海外醫生招聘門檻。NHS主席史蒂文斯直言,英國未來5至10年仍然需要增聘外國醫生。

醫生供求鏈條

值得留意的是,英美和北歐等富裕國家不斷從海外輸入醫生的同時,亦會加劇來源地的醫療人手短缺,導致這些國家不得不從其他地區輸入醫生,形成全球醫生供求鏈條。以德國為例,當地65歲以上人士佔整體人口逾兩成,在歐洲國家中僅次於意大利,但每年卻約有3,000名醫生到美國、英國和瑞士等薪金更高的國家就業,當中前東德地區的醫生流失情況最嚴重。

德國東部城鎮韋爾道一間醫院由2009年開始,從奧地利、捷克和保加利亞等地招聘醫護人員,至今約30%醫生是外國人,個別部門的外國醫生比例更逾一半。儘管外國醫生需通過德語考試才能執業,不過89歲病人伊姆加德.雷指出,外國醫生德語口音不純正,她未能聽清楚,醫院院長科貝斯坦言,語言問題是輸入外國醫生的一大挑戰。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