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長或多或少都聽過「貴人語遲」、「大雞慢啼」、「遲講洈漱p朋友聰明」,又或者「你個女講浀n叻,大個一定很聰明」之類的讚譽之辭。
這些評論雖有社交方面的動機,但另一方面也顯示普羅大眾對語言和智商作出某種聯繫。那麼語言和智商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相關呢?
首先,我們談母語。大家知道,雖然兒童通常1歲開始說單字,到3歲左右就可以講完整句子,但不同小朋友之間的差異很大。然而,以香港為例,無論是早開口說話或是遲一些的小朋友,絕大部分人,包括智障人士在內,到了4歲左右皆可以流利的講廣東話。
相反,研究發現,母語學習是有黃金期的,那就是出生後的前幾年。如果在幼兒時期沒有接收到任何言語(比如「狼孩」),那麼過了青春期後再怎樣學習語言也是徒勞。由此可見,兒童期盡早置身於豐富語言環境,並且接受言語輸入才是母語學習的關鍵,智商與母語無關。
其次, 我們看外語學習。英國有一位被廣泛報道的所謂「白癡天才」Christopher Tayler。他智商只有60到70,遠低於正常的100。由於不能照顧自己,他需要居住在政府的院舍由他人看護。然而,他卻是著名的語言天才。他可以聽說讀寫15種以上不同的語言。如果不包括聆聽和說話,他可以辨認29種文字。
與此同時,我們也知道,無論智商多高,普通人學一門外語需要非常努力,15種語言對一般人而言更是天方夜譚。因此,外語學習與智力也無直接關係。
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把語言能力和智力高低掛u。對於普通小朋友,幼兒時期的言語發展快慢,和將來的智力發展並無直接關係。但如果小朋友有明顯言語遲緩,同時又有其他例如重複行為和缺乏社交意願(即自閉傾向)等問題,那麼家長就需要正視,並尋求兒童發展專家意見。 ■貝曉越 香港琤秅j學英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