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沒有方便袋 生活更美好

2019-05-17

戴永夏

隨着塑料工業的發展,大約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各式各樣的「方便袋」(又稱︰塑料袋)便逐漸充斥於大小市場,走進千家萬戶,成了獨佔鰲頭的包裝材料。大至機械設備,小至日用百貨、糖果食品,幾乎全用方便袋包裝。塑料包裝的一統天下,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但同時也帶來嚴重的生態危害。當前大量使用一次性方便袋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進一步限制製造和使用方便袋,已勢在必行。那麼,如果不使用方便袋,我們日常購物該如何包裝呢?這不禁使我想起沒有方便袋的日子。那些有機材料的包裝,不但無毒無害,有利環保;而且實用方便,富有情趣,更能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上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日常買菜購物,一般都提着一個籃子。購物的籃子可大可小,形狀各異,以扁圓形和長方形(元寶形)居多。這種籃子多係柳條編成--將灌木叢中的柳條割下,去皮,便可編織成各種形狀的籃子。也有的籃子是竹篾編的,叫做「竹籃」。因為北方竹子少,竹籃多係從南方運來。

用籃子買菜購物,有許多優點。一隻籃子可以盛多種物品,擺放方便;籃子有把,可挎可提,便於攜帶;這種籃子堅固耐用,一般可用幾年甚至十幾年,既經濟,又有利於環保。正因如此,過去提籃買菜,在民間已成時尚。人們提上滿籃的物品回家,會產生一種富足感、自豪感。誠如一首民謠唱的那樣:「挎上我的小竹籃,趕到集上去買菜。買魚買肉買雞蛋,再買塊豆腐拌海帶。嗨呀呼,呼呀嗨,富足的日子多自在!」

籃子還是盛禮品的工具。過去在農村,人們逢年過節走親戚,新媳婦回娘家,都要備一隻竹籃,裡面裝滿饅頭、點心等食品,頂上蓋着花包袱。孩子們將它挎在臂上,大人將它提在手裡,騎驢的新媳婦則將它放在驢背上。這樣一路行來,花籃隨人影、歌聲伴笑聲,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把農村的年節裝扮得更加喜慶。

馬蘭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鄉間田埂、路邊到處可見。馬蘭的嫩莖可食,開紫色花,葉子細長成帶狀,十分堅韌。將馬蘭葉割下曬乾,用時放在水中一泡,就是十分結實的「繩索」。

過去有些食品,賣時不用包裝,直接用馬蘭穿起來攜帶。如賣油條的,剛炸出的熱油條包裝不便,顧客來買時,就將稱好的油條用馬蘭穿起,這樣帶回家再吃依舊酥脆。用馬蘭穿油條的工具是一根長鐵籤,其尖端有眼將馬蘭穿上。用鐵籤將一根根油條穿起來,馬蘭也隨之跟進。抽出鐵籤,留在裡面的馬蘭便將油條穿好了。賣鮮魚的也用這種方法,將馬蘭從魚鰓中穿過,一條或幾條穿成一串。而賣鮮肉的將肉割下,既可用馬蘭穿起,又可用馬蘭捆紮。至於賣各種蔬菜,也多半用馬蘭或草繩捆紮。這樣既省事,又便於攜帶,還節省了包裝材料,對買賣雙方都有利。

在許多種植蓮荷的地方,過去人們還喜歡用荷葉包裝食物。

荷葉渾身是寶。用荷葉不但可以做成荷葉肉、荷葉粥等美味佳餚,還可以用來包裝熟肉、包子等食物。包裝食物可用新鮮荷葉,也可用曬乾後泡濕的乾荷葉。用荷葉包裝的食物不但不漏水,不透油,而且吃起來還帶有蓮荷的清香。正如民俗學家秦若軾先生在《濟南舊習俗》一書中所言:「用荷葉包裝包子、鍋貼、年糕、豬頭肉、醃菜等,既不透油又不黏連,並別有荷葉的清香滋味,物美價廉,很受人們歡迎。」民初有一首《羊城竹枝詞》寫道:「泮塘(地名,在廣州市西區)十里盡荷塘,姐妹朝來採摘忙。不摘荷花摘荷葉,飯包荷葉比花香。」詩中提到了荷葉最實用的一項用途,就是用來包飯,這在過去的粵地已成時尚。而且荷葉包飯香味濃郁,能增加人們的食慾。

荷葉還可以用來盛酒。據說舊時在濟南大明湖上,流行一種十分有趣的飲酒方法--碧筒飲。此法就地取材,從湖中採來一張大荷葉,盛上美酒,再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然後從荷莖的末端輪流啜吸。那滋味清香可口,妙不可言,有所謂「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的讚語。此種飲酒法深受一些文人雅士的喜愛。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寫詩讚曰:「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形象地寫出了飲荷葉酒的佳趣。

過去點心店裡賣的點心,一般都用草紙包裝。這種草紙呈淺黃色,質地比較粗糙,但柔軟厚實,好包裝,不漏油。點心稱好後,排成方堆兒,店家用裁成四方形的草紙一包,再用棉線或紙繩十字花一捆,只幾下就將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包包好了。紙包的正面還放一張印有黑字或金字的紅色標籤,標明店舖的名號、地址等,以便於「回頭客」購買和聯繫。

講究一點的店舖,還用硬紙板做成方方正正的紙盒,將點心整整齊齊地裝進紙盒裡,蓋上蓋,蓋頂放上印着店舖字號或吉祥語的紅紙,再用紙繩繫好。顧客提着這樣的禮盒送禮,又體面,又方便。

除點心外,過去商店裡賣的糖、鹽、鹼麵等;藥店裡賣的中草藥,也都是草紙包裝。用草紙包裝食品,最大的好處是有利環保。因為這種草紙雖然看上去較粗糙,但用水一泡,即成一團爛泥,不會造成污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