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大學者:看到矛盾背後連結 試覓宇宙奧秘
物理的極致在於探索萬事萬物的起源,從科學角度嘗試窺探大千宇宙的終極法則;而哲學宗教則深入思想與靈性之中,求取意義及真理。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陳文豪,是學術界罕有深入兼修科學與宗教哲學並各獲PhD的學者,他既是天體物理學碩士及博士,亦為神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科學與宗教兩大領域,於部分人眼中或有重重矛盾,但陳文豪看到背後的連結,致力透過兩者融會貫通找到「大學問」,解答「從何而來,往何而去」之迷思。■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在亞洲社會,幾乎沒有聽說過我這樣(學術)背景的人」,陳文豪如是說。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暗物質天體物理、宇宙學、STEM教育,以及宗教哲學、科學與宗教對話等於一身,自20年前入大學開始,就一直在科學與宗哲中寄情馳騁。
他介紹說,目前通常講科學與宗教比較主要是從基督教角度出發,因為基督教歷史長,傳統比較深厚。
他自己則是從小信基督教,到高中時,一本中國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的書激發了他對天文的熱情,即使高考獲可入讀醫科的分數,還是尊重興趣選修物理。
隨着對科學的認識愈來愈多,科學和宗教的衝突問題困擾着陳文豪,為揭示二者關係,他分別於兩個領域深入探究專修,先後在2008年及2017年取得天體物理PhD及宗教哲學PhD,並不斷進行跨學科對話和思考,令他愈發覺得「在現代社會見到二者融合多過衝突」。
對科學愈了解 對話空間愈大
科學發展一日千里,上世紀一度出現人類對宗教需求減低的情況,然而陳文豪指出,近代有大型調查卻發現,信徒的人數並未減少,且具穩定性。
他認為,「對科學的了解愈多,反而會令科學與宗教的對話空間擴大,例如科學、宗教、神學都探討宇宙的由來,科學發現宇宙有開端,換言之,有可能真的有大自然的主宰。」
他續指,有人認為上帝創造天地和科學有衝突,「是對聖經的誤讀」,「其實聖經有時會通過故事帶出寓意,就像伊索寓言,不一定全部都是客觀事實,而是帶出一些神學思想。」他認為,一定要讀神學,了解宗教經典以及當時的背景,才能明白其要傳遞的深層信息。至於有人質疑這一類解讀屬於「宗教遷就科學」,他則指,在神學很早期,即沒有任何科學發現前,已經存在這些觀點,只是沒有被發掘而已。
信科學也信宗教 睹更大「畫面」
陳文豪表示,宗教與科學的對話在西方已經蓬勃發展,「早期有宗教信仰的學者認為科學存在問題,把宗教凌駕於科學之上」,他強調,「現代學者傾向於讓二者平等對話,如若發現衝突,會試想是不是一個假象。」
既相信科學也相信宗教,讓陳文豪覺得自己比一般人「看到更大的picture(畫面)」,令他在尋找真理的時候有更多的面向。
他坦言,自己的研究領域並非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但若想真正進入宗教和科學對話的領域門檻則極高,「第一要對科學有基本認識,第二要對哲學有理解和認識,第三要了解科學史,第四要基本了解神學。」現時在相關議題活躍的本港學者寥寥無幾,亦多分別從科學或者神學為角度出發進行探討,鮮有持平視角,亦或只是兼職從事相關研究。
陳文豪會在媒體撰文、參與論壇,闡釋自己的觀點,並走進教會宣講,不過他坦言「有興趣的人很少」,很多人覺得是否了解科學和宗教的關係,對自己的生活和信仰都產生不了任何影響,「但仍有一些人面臨難以理解科學和宗教『衝突』的困難,我現在就是要幫助這批人,消除他們的誤解,增強他們對信仰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