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研8載首創「EPSC」技術 等器捐者或可用豬器官「頂住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如何從與人類基因相似程度極高的豬身上提取胚胎幹細胞,是數十年來困擾科學家的一大難題。由香港大學醫學院主導,英國及德國專家參與的研究團隊花了8年時間,突破性首創全新的「EPSC」技術,能成功從豬和人類身上取得可分化成所有細胞的「擴展潛能幹細胞(EPSCs)」,為未來提取其他哺乳類動物相關細胞提供新的科學工具,並為治療胚胎疾病、基因編輯、器官移植及對抗豬瘟等提供新可能性,包括可讓動物器官短暫移植在病人身上等候合適器官移植,延長人類壽命。
是次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和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教授劉澎濤領導,英國劍橋維康桑格研究院及德國聯邦動物衛生研究院共同參與,成果已於《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發表。
豬的遺傳基因、身體構造及生理機能(如器官大小)與人類相近,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物醫學研究價值。該項研究首次從豬早期胚胎中取得幹細胞,用突破性思維,一改以往從最少有數十個細胞的着床前胚胎(又稱囊胚)中獲取胚胎幹細胞的思路,在囊胚形成前,從仍具有分化成所有種類細胞的可能性的胚胎細胞中取得EPSCs,因此EPSCs也備有全能性(Totipotent)幹細胞特色,可以複製出包括胚胎細胞、滋養層細胞在內的所有細胞,這一新方法在幹細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研究胚胎發育,以及為基因組學、再生醫學、生物科技及農業的轉化研究帶來突破。
劉澎濤解釋,之前科學家僅發現人類的多功能(Pluripotent)幹細胞,這種細胞可以分化成身體內除胎盤細胞外的所有細胞類型,但全能性幹細胞卻可分化出包括在分娩後被排除體外的胎盤細胞,因此為治療子宮內膜疾病提供可能。
新法助研孕婦流產等併發症
參與研究的胚胎學家、港大醫學院教授楊樹標續指,透過新方法,可利用人類EPSCs衍生出滋養層球體,預測體外人工受孕的結果,他發現可透過EPSCs製作出胚胎,這個「人造胚胎」會選擇性附着正常的子宮,他認為通過這種方法測試子宮內膜的健康情況,從而讓希望體外人工受孕的女性能及早了解自身情況,對症下藥,而新方法亦可幫助研究會導致孕婦死亡的子癇前期及流產等妊娠併發症。
而這一新方法,令基因編輯亦變得更為容易,為器官移植、治療非洲豬瘟等都提供可能。現時有研究發現,經過基因改造的豬身上的心臟,移植在靈長類動物狒狒身上可防止引發免疫反應,大部分參與實驗的狒狒都倖存6個月,楊樹標認為,現時器官捐贈數量較少,許多病人在等候器官過程中不幸離世,新方法令基因編輯變得簡單,未來或可幫助動物器官短暫移植在病人身上,以延長病人等候合適器官的時間。
劉澎濤補充,上述暫借動物器官的概念,原或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發展才能落實,而「EPSC」技術有望將研發時間大大縮短,10年內或可成真。
基因編輯或助豬增「抵抗力」
另外,針對非洲豬瘟蔓延至亞洲多國,劉澎濤認為,新方法或可透過基因編輯令亞洲豬「抵抗力」加強,亦可研究相關病毒的傳染機制。
早年在英美求學工作、成長在河南的劉澎濤,一年半前從英國劍橋大學來到香港,「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會,也見到香港政府亦逐漸重視研發,就想來離家近一點的地方發展,也想抓住這個機會。」
他向香港文匯報透露,未來會和大灣區內城市廣州、深圳的相關機構在生物醫學方面尋求合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