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界推動STEM兩年有多,不少學校本年考慮將校舍部分房間重新設計成STEM Lab或Maker Space (創客空間),從而配合學校的STEM發展。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當然是政府於去年提出,透過優質教育基金的公帑資助計劃,可用作有關用途所致。
其實早於2003年至2004年,當學界推動電子學習及21世紀學習技能時,已有不少學校考慮到現時教室設計的限制,只適用於授課而不便於協作或創作性的活動,故落成了不少未來教室。
至2016年教育局提供STEM撥款後,也有學校率先重建部分教室為STEM Lab,並加入不少科技元素。
綜觀早期的STEM Lab設計,不少都是以製作為主題,並安裝很多如3D打印機及機械人等配備,硬件配套雖然新穎,卻忽略了學生學習及創作的整體需要。有效的學習空間除提供工具以外,應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作空間,有些學校設計時刻意將房間劃分為創作區、協作討論區、製作區及測試區域等,並參考一些博物館或科學館的做法,定期分享最新科技資訊,不單着重設備,更着重如何構建創新的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局在推動STEM及創客教育時,都會提及要從知識、技能及態度三方面發展,安裝新穎設備固然能提升學生相關的技能,若能考慮整個環境,加入適當的創科主題內容及分享,便能更有效培養知識及態度方面的發展。■梁子雲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人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