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在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與會嘉賓認為,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成果落地及產業化的最大短板在於受相關政策限制。專家及企業界代表建議,在新藥審批、標準建立以及檢測機制上,可在大灣區先行先試。
審批遲遲未實現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外已有10多款幹細胞新藥上市,而內地尚未實現零的突破。北京漢氏聯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究幹細胞再生醫學技術為核心的科研及產業化企業。早在10多年前,漢氏聯合便着手幹細胞新藥研發,並曾於2006年就有關研究成果向藥監部門提出申請,但由於種種原因,審批遲遲未實現。
由於新技術亟待轉化,該公司不得不走「曲線救國」線路。2015年,公司前往法國註冊研發中心,組建一支由以法國籍人員為主的研發團隊。
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北京漢氏聯合董事長韓忠朝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事實上,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在把技術轉到法國後,法國研究團隊需要到中國來學習,再在法國採集當地人幹細胞,進行分離、提取、培養擴增,再做臨床。
檢測權限下放灣區
韓忠朝說,去年,國家有關幹細胞新藥審批已經放寬,開闢專門通道,這是一個很大進步。不過,推動包括幹細胞藥物在內的生物醫藥新藥上市,還需要有很多政策上的突破。
韓忠朝表示,生物醫藥發展需要政策支撐,流程應該更簡便,標準體系更完善,期待在某些領域或某些區域,開展創新試點。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賽萊拉幹細胞科技總裁陳海佳建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生物醫藥研究、產業基礎在全國具有優勢,為推動灣區創新發展,可以考慮將幹細胞的臨床基地備案、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以及幹細胞檢測的權限,下放到粵港澳大灣區。「以檢測為例,中科院在粵一些分支機構,幹細胞檢測,完全沒有問題,而且他們也更了解廣東生物醫藥技術、產業發展情況,可以考慮把這個權限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