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綺平
熱爆全球的電視劇《切爾諾貝爾》(Chernobyl),餘溫未降;發生核爆的原蘇聯加盟國烏克蘭,除了吸引成千上萬遊人湧往解禁區參觀外,拍攝《切》劇的所在地同樣引起觀眾關注。還有那些受核爆輻射的平民百姓,處境如何?西方媒體最近紛紛報道。
切爾諾貝爾核爆的最大教訓,是隱瞞真相,令災難一發不可收拾。《切》劇的美國編劇麥辛(Craig Mazin)為了忠於歷史,開鏡前曾往烏克蘭考察取景。結果麥辛決定,沒必要在核爆現場冒險。他選擇烏克蘭西北部、另一個原蘇聯加盟國立陶宛內、一個已棄置了十年的核電站拍片。
蘇聯在二戰結束後,開始在各加盟國秘密興建核電站;一九七五年蘇聯政府選中立陶宛東北部小市鎮維薩基納斯(Visaginas),將其發展為工業城,調派了逾五千名古拉格(Gulag)監獄的罪犯,往當地建設核電站。
維市核電站的反應堆,同樣由蘇聯專家設計,與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的結構相似,也缺乏堅固的安全外殼,隨時會發生爆炸災難。但維市核電站是立陶宛唯一的核電站,供給全國七成用電需求,故迫不得已仍被沿用了三十多年。
直到立陶宛脫離蘇聯獨立,二零零四年準備加入歐盟時,歐盟開出條件,要求立陶宛將維市核電站關閉。經過五年時間部署,該站終於在二零零九年全部關閉。如今,立陶宛的用電主要靠進口。
《衛報》一篇署名文章描述,立陶宛還未建核電站前,維薩基納斯是一個滿佈湖泊和森林的優美市鎮,她現在形如鬼域,四周是一幢幢灰白的俄式宿舍大樓,氣氛令人毛骨悚然。文章說,維市仍有約二萬人居住,大部分說俄語;近年有些俄羅斯異見人士偷渡至立陶宛居住。預料《切》播出後,維市同樣會吸引遊客來參觀。
切爾諾貝爾核爆三十六小時後,附近居民才開始疏散。他們大部分因感染輻射而患上甲狀腺癌;生下畸形孩子的比率極高。《衛報》另一篇署名文章透露,有關這場災難的善後故事很多,但有一則美事最近才首次披露。
文章說,北美洲小島國古巴得悉切爾諾貝爾核爆後,不怕危險,立即派出醫療隊趕赴烏克蘭現場,將災民接返古巴首都夏灣拿醫治。從一九八九年至二零一一年間,古巴總共治療了逾二萬名來自災場的年輕癌症病人,為他們提供免費醫藥、學校教育、衣着食物和住宅,甚至遊樂場。
文章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古巴那樣慷慨。雖然古巴和蘇聯同屬社會主義兄弟國家,但古巴強調,這些搶救行動與政治無關,完全是基於「倫理和道德」。故此,就算烏克蘭於一九九一年脫離蘇聯獨立後,救援核爆災民的行動,並沒有停止。
上述感染輻射的癌症病人,他們的子女近年也出現了同樣病徵。古巴政府最近宣佈一項新政策,上述的免費醫療措施,將延伸至這些病人的下一代。
可是,美國對古巴的長期貿易禁運,導致古巴經濟困難,今年五月起古巴實施糧食和日常用品配給供應。文章說,美國的制裁不單影響了古巴人民,也影響了上述受輻射的病人。美國沒有雪中送炭,還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