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書展雙城記 上海書展:探索國際大都市書展的另一種可能

2019-07-13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彭衛國 攝影:章蘿蘭■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彭衛國 攝影:章蘿蘭

香港書展珠玉在前,對誕生於2004年、「年輕」了15歲的上海書展而言,無疑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模範樣本,可惜兩地情況各異,經驗無法照搬。如今,「後起之秀」獨闢蹊徑,亦探索出國際大都市書展的另一種可能。

上海書展主要策劃者之一、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彭衛國曾在1999年、2017年兩赴香港書展,現場之井然有序、閱讀活動之精彩紛呈,令他深受觸動。他坦言,即便是現在,香港書展超過100萬人次的入場人數,上海亦只能望其項背,後者年均入場人次約為30萬。「不過,這並不是上海市民缺乏閱讀熱情,實在是為場地所限,」彭衛國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解釋,香港書展舉辦地香港會展中心,是現代化標準會展場館,用於書展的面積多達4萬平方米;反觀上海書展主場館上海展覽中心,卻因建成時間較早,並不符合當下國際會展通行標準,非但面積小、利用率還低,「去除迴廊、樓梯等設施,實際用於書展的面積,僅剩1萬多平方米,較香港書展小了一倍有餘。」出於安全考慮,上海書展主場館的瞬間人流峰值不能超過3萬人,故此上海書展售票,不是出自商業目的,純粹是為了控制人流量使然。

由於市中心難覓更合意的主場館,自2016年起,上海書展開始尋求「外援」,於全市範圍內的圖書館、書店等地,廣鋪分會場。去年分會場數量已從最初的40家,躍升至100家。上海市民甚至可在「家門口」就近逛展,不但購書享受主會場同等優惠、部分閱讀主題活動亦逐漸移師分會場舉辦。在主場館面積受限的不利條件下,令書展得以覆蓋到更多人群。

彭衛國對香港書展的國際化程度讚許有加,展會上國際出版商雲集,上海書展還無法匹敵。但近兩年,上海在國際化層面,卻也別具風格。國際文學周即是上海書展的「金字招牌」,迄今已成功邀得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英國作家奈保爾、中國作家莫言、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等4位諾獎獲得者出席。

前後兩次赴香港書展,彭衛國感覺,相隔18年,香港書展上文創產品多出不少。近年來文創衍生品始終是出版界熱門話題,但上海書展上的文創產品數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除了主場館面積本身即捉襟見肘,此間書展主辦方仍將主要焦點落於書籍本身,每年均在書種選擇上動足腦筋。在彭衛國看來,如何引導閱讀,將好書推薦給讀者,同樣是書展的重要使命之一,這對主辦方自身的選書眼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上海書展社科精品館通過參考排行榜、學術評論等各類大數據,遴選出5,000至10,000種社科書籍作集中展示。去年書展又進一步設置國學館,主推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物,「國學七堂課」等重磅活動,均由業界大腕牽頭策劃。

「香港書展已有近30年歷史,我們上海整整晚了15年,」彭衛國說,滬港兩地出版界雖不時就書展話題探討,但並未形成機制,希望未來可進一步加強溝通,「以前我們主要向香港學習,隨着上海書展逐步邁向成熟,相信兩地業界交流的話題也會越來越多。」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