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回族移民村 新思路促農畜業發展
立秋代表豐收季節的到來,對於寧夏吳忠市回族居民李耀梅來說,立秋還寓意着希望的開始。今年立秋前後,李耀梅幾乎每天都要跑到離家2公里遠的高粱地裡查看一番,本來貧瘠的土地已經化為一片綠油油的高粱田,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李耀梅都格外高興。「今年高粱長勢好,豐收後能紮不少掃帚。」和這位回族「攢勁媽媽」(當地方言意為「利索能幹」)一樣,在深度貧困的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龍源村,村民們栽枸杞、搞養殖、種甜瓜,熱火朝天脫窮根,並成為著名的勤勞村。據悉,今年年底,這條回族移民村將整村脫貧出列。■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尚勇 寧夏吳忠報道
一提起寧夏,很多人腦海中都會閃現出「塞上江南」的字眼,然而當地仍有一些乾旱貧瘠地區,常年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狀態。李耀梅的老家同心縣便是自然條件匱乏的區域。離異的李耀梅帶着女兒,原本生活過得並不如意。不過,這位堅強的回族婦女,藉着自學的紮掃帚和笤帚的手藝,讓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推進產業發展思路
2014年10月,按照寧夏自治區「十二五」生態移民計劃,李耀梅母女從寧夏同心縣預旺鎮青羊泉村搬遷到了現在的同心縣紅寺堡區大河鄉龍源村,並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龍源村扶貧工作組和村委會的幫助下,李耀梅貸到5萬元(人民幣,下同)扶貧貼息貸款,承包了60畝荒地種高粱。她不僅購置了專業機器,還開了電商平台,手工作坊逐步邁向產業化,掙的錢也愈來愈多。2018年年底,李耀梅終於還清了最後一筆9,100元欠款。
龍源村是「十二五」生態移民村,也是當地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村裡積極推進「53211」產業發展思路(即戶均養殖5頭肉牛或者30隻羊、2畝枸杞、1座蔬菜拱棚、1名外出務工人員),確保實現增收富民的發展目標。紅寺堡區龍源村扶貧工作組組長楊文廣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目前,全村共建牛(羊)圈棚214座,肉牛存欄達到864頭,肉羊3,962隻,實現了較上年翻三番。同時流轉450座大拱棚,統一種植甜瓜,棚均產值3,000元。
調動村民生產積極性
此外,按照「農戶+合作社」的發展思路,管護2,380畝枸杞,利用200萬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採取農戶自我管理、委託管理、全部代管三種方式運行,村民們的生產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收入高了,大家生活好了,整個村裡的面貌都改變了。」
如今,這個曾經深度貧困的回族移民村,目前已成了遠近聞名的勤勞村、致富村。「一切順利的話,今年底全村就都整體脫貧了,我們身邊的其他回族村子也看到了機遇,紛紛前來取經。」對於未來,李耀梅只有一個希望,那就是在2020年前,所有的回族貧困群眾都能如期脫貧,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過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