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年3月,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比賽剛進行一天,中國運動員乘大巴從住地去體育館時,一個留着長髮的美國運動員誤上了中國代表團的大巴。中國球員莊則棟主動同他握手、寒暄,這位不速之客也自我介紹說他叫科恩。在經過最初的尷尬之後,下車時雙方球員已經熱情交流,莊則棟並送給科恩一份禮物。這個細節被在場記者抓住。「中美接近」的消息一經報道,引起國際矚目。
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後,美國一直對華採取封鎖、孤立的政策。直到上世紀60年末至7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新的變化。一方面,與蘇聯爭霸的美國客觀上需要爭取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的中國支持。另一方面,新中國也希望恢復對美外交。中美領導人都清醒地意識到,改善雙邊關係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一場「小球轉動了大球」的「乒乓外交」應運而生。
當時,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團長斯廷霍文向中國代表團提出:「希望美國選手去一次中國」、「也希望中國乒乓球選手到美國去。」中方向國內匯報,並提出邀請美國代表團訪華的建議。1971年4月7日凌晨,毛澤東作出同意正式邀請美國代表團訪華的決定。4月7日上午10點,美方接到邀請,當日即收到華盛頓方面同意的答覆。4月10日,美國代表團從香港入境中國,先後訪問廣州、上海和北京。
隨即撤對華貿易禁令
4月14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美國代表團。這是1949年後,長期敵對的中美第一次官方友好接觸,成為雙方關係的一次破冰之旅,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周恩來接見美國運動員時說:「是你們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
中美兩國乒乓球隊互訪轟動了國際輿論,成為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被媒體稱為「乒乓外交」。從此結束了兩國20多年來人員交往隔絕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隨即取得歷史性突破。很快,尼克松總統也宣佈結束已長達20年的對華貿易禁令。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終於走向了正常化發展的道路,並為後來新中國的國際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1972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受邀回訪美國。中美關係隨之進入快速發展軌道。■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