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寧夏中部的吳忠市,擁有着悠久的歷史,因回族人口佔比較大,亦被稱作「中國回族之鄉」。而回族的起源,最早則可追溯至唐朝。據史料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建立公共墓地。他們被稱為番客或土生番客,並被視為回回民族的先民。
唐宋時代,番客活躍在「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上,他們開設「胡店」和「波斯肆」,經營香料、珠寶、象牙、犀角及中國的絲綢、藥材、銅器、陶瓷等。先民的商業活動,溝通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強了邊疆地區與內地的聯繫,同時,亦促進了沿途城鎮的興盛繁榮,奠定了回族商業文化的基礎。至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組建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而關於「回族」名稱的由來,相傳當時從事經商的胡人番客,會選擇寒冷季節到來前趕回去,氣候轉暖時再回來,因此民間將其稱為「回回」。國內史學界則多認為「回回」是「回紇」、「回鶻」的異寫或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