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戲劇教育與時俱進助學生拓展市場 革新課程與業界接軌

2019-12-18
■戲劇學院學生透過演出不同的劇目,拓闊表演藝術的領域。圖為《記憶之書 1.0》。■戲劇學院學生透過演出不同的劇目,拓闊表演藝術的領域。圖為《記憶之書 1.0》。

香港讀藝術意味荂u捱窮」? 之三

畢業之後可以做什麼?這大概是每個藝術生都會面臨的內心迷茫。僧多粥少,競爭激烈,近年來,本地戲劇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不再局限於專業劇團的表演,不少畢業生亦會選擇投身教育,或在社區中心作戲劇指導。職業選擇的多元其實對學生能力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為了讓學生在步入社會前做好更充足的準備,本地戲劇教育應如何與時俱進?■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張美婷、胡茜 圖片由香港演藝學院及中英劇團提供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近年來進行了不少課程革新,從近處說,是讓學生更好與業界需求接軌;從長遠說,則是在教育中埋下種子,尋找香港戲劇獨特的美學風格的表達方式。而學生,則需盡快清晰自身定位,轉換思維、拓寬眼界,明白戲劇並非只有表演,戲劇生可以以多元方式貢獻社會。

一直以來,香港演藝學院的戲劇教育傳統,都以借鑑西方體系為主--學習西方的大師、借鑑訓練方式及排練方法。但發展到現在,在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司徒慧焯看來,當全世界所有地方都在尋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時,香港亦應從教育開始,挖掘自己的戲劇identity。

強調東方美學 尋找文化DNA

「來到這個世代,我們比較強調東方美學,或者內地會說的『中國學派』,如內地導演林兆華他們所一直追求的,如何將中國一直以來在戲劇上面的寶藏傳承、轉化,變成一個『中國人的戲劇』。」在司徒慧焯看來,中國人的戲劇技巧及傳統與西方有蚥蒫萛t異,演員身形不同、感覺不同,想事情的方式亦不同,如果只是純粹去借鑒西方的戲劇體系和表演方式,一來身處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我們其實不可能做到如英國人、美國人又或是契可夫筆下的俄國人那樣去演戲;二來,「去扮鬼佬,其實很傻。而且鬼佬也不是想看這個,你扮得多麼像,都是一個次等的東西,那為什麼不在我們自己的東西裡面去尋找呢?」他還記得有一年去斯洛伐克的一個藝術節演出陳均潤改編自莎士比亞《第十二夜》的劇本《元宵》,當地觀眾最為驚嘆的,是香港演員的活力,以及他們脫胎自戲曲做手的手部動作。香港戲劇想要走出去,必定要輸出自己的文化DNA,光靠搬演外國的經典劇本顯然不可行。

於是這兩年,演藝戲劇學院開始把太極納入必修課中,將它與瑜伽結合在一起,演變成屬於學院的獨特訓練方式。「要去尋找如何用我們的身體和原本的文化背景去思考。」學生對此反應正面,至於效果如何,是否能夠運用到戲劇實踐中,則仍需觀察。

「以前做戲劇,我的想法是如何分析劇本、運用台詞、呈現角色,再用一些西方如百老匯等所謂比較常見的表演形式讓作品好看一些。但我現在覺得不是這樣的。表演是要找到真實的撼動。那種真實不是要『扮』生活,而是要找到我內心的叫聲是什麼,再把這個叫聲和世界聯結。」落實到戲劇教育上,以往的方式,用他的話說,是「圍繞蚗蜈@的世界去講戲劇」,看易卜生,看亞瑟.米勒,研究契可夫......現在則是反過來--「世界如此,我要做什麼劇去回應它?」讓學生接觸到更為多元的表演形式、強調形體的訓練、強調東方美學的探索,是戲劇學院現在所茩咩V力的方向。而對學生而言,轉換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尋找到自己內在的呼聲和創作動能則是開啟未來的一把鑰匙。

轉換思維活學活用 戲劇不光是表演

尋找東方身體的藝術表達,是戲劇教育的長遠目標;對學生而言,更為迫切的現實問題是:畢業之後要做什麼?

近年來,戲劇學院畢業生的工作機會不僅局限於劇團的表演。部分戲劇學院畢業生會與本地劇團或電視台簽約或以自由身方式投身創作,更有甚者創立了自己的新劇團,開闢一片天地。而有部分學生則參與和表演藝術有關的社區、藝術教學及行政工作等。

不過,也有一部分畢業生,並沒有留在戲劇產業中。現時為一間廣告公司擔任市場部人員的Fiona三年前由戲劇學院學成畢業,但是由於沒有進入大型劇團,自己所在的劇團工作很不穩定,在劇場的工作只維持了半年,便要嘗試轉換跑道另尋他途。她說:「戲劇表演的學習是很全面的,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很學院化,但到了工作的時候,就會感覺不夠『野生』的演員有劇場經驗,會比較無法把握觀眾的需求。」她認為雖然在校期間也有表演的機會,但面對的始終不是普羅大眾,而是「已經既定看得懂的人」,實用性較低。

學校所學和真正的實踐間似乎有脫節的地方,在演藝任教數年,司徒慧焯也不時會聽到坊間劇團的反饋,覺得演藝的學生「唔琤峞v,慣常的表述是:「(他們)都唔識得呢蠷縑C」他認為,演藝對演員的基本訓練是完整的,「只不過是可能我們教學中較少涉獵某些具體的方面。」世界變化迅速,而香港的教育仍有些停留在僵硬的點對點的對應方式中--學習A則是要走A'的路徑,要去到B則只能選擇B'作答案......「但藝術不是這樣的嘛,」他說,「我想要改變這樣的思維方式,讓學生知道,其實學習A,能夠應付A至E。你要學會解開這個鎖。四年的戲劇教育,首先希望學生明白,『表演』不是縮窄到只有站在藝術中心的舞台上才叫表演,其實很多東西都關乎表演這件事。那畢業出來的人就不會突然覺得很害怕,好像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方面的東西。」

按需求增音樂劇 戲劇構作專業

司徒慧焯透露,未來戲劇學院將會新增三個專業,回應戲劇的發展潮流之餘亦幫助學生與業界接軌。

其中之一是Acting for Musical(暫譯音樂劇表演)。音樂劇具娛樂性、貼近大眾,亦容易成為長演劇目,司徒慧焯認為本地音樂劇市場有很大潛力,而近年來觀察演藝學生,發現比較容易找到會唱歌的學生,音樂劇的訓練大有可為。其實,演藝過去曾經設置過音樂劇專業,但當時該專業被放置在舞蹈學院裡面,有些「錯配」,「好像只是訓練了一班音樂劇的舞者,其他方面(演和唱)則都差了一點點,不成氣候。」該專業後來被擱置,現在被重新規劃至戲劇學院,希望在唱、跳、演三方面加強訓練,未來更要進一步培養原創音樂劇的創作力。

另一個新增專業是Dramaturgy(戲劇構作)。戲劇構作在西方有蚞史源流,更是當今劇壇的熱潮之一。簡單來說,戲劇構作是表演創作過程中的一個獨立範疇,戲劇顧問用批判、介入、觀察、研究、刺激、引導等方式協助藝術家作出各方面的創作決定。過去數年間,越來越多的香港藝術家將戲劇構作融入自己的創作過程中,但本地專業的戲劇顧問則仍只少數。演藝戲劇學院這一新專業的設立,也許正能填補這一空白。「香港真的很小,做下做下就容易覺得沒什麼進步。未來,香港的藝術應該能代表自己之餘更要向外發展,所謂的國際化。要去想你怎麼和世界,而不只是和自己的社會接軌。這時,就需要有多些眼光去看,你所講的戲劇到底是什麼。這就需要有戲劇構作。」

而為了強化畢業生與社區的關係,還將新增Applied Theatre(應用戲劇)專業。現時不少戲劇畢業生會去中小學教書,或者去社區中心為不同團體創作戲劇,「我們都想訓練年輕人有這方面的能力,畢竟怎麼去教人和自己做戲是兩回事。」應用戲劇的訓練可以讓學生知道,戲劇的出路不是那麼窄,除了導演、編劇、演員外,也可以做社區中心的curator。讀戲劇的人出來不一定要站在舞台上才能發光發熱,而可以以多元方式貢獻社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