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從堅尼地城到石塘咀

2020-02-02

■ 葉 輝

話說上環以西地區西營盤、石塘咀與堅尼地城,並不包括摩星嶺;名稱來源有二,其一為19世紀時華人對維多利亞城分區四環九約,西環為一環,第一、第二及第三約則為堅尼地城、石塘咀與西營盤;其二為堅尼地城舊稱西灣,填海前稱為擸??灣:西環人口以祖籍潮州為主,部分居民認為西環僅指堅尼地城,不包括石塘咀與西營盤;西環以外地區市民多對西環混淆不清,大概指出西營盤附近一帶地區。

從前堅尼地城巴士總站多稱為西環,目前公共小巴以西環稱呼總站,有些小巴亦以西環為目的地,為與同區其他部分區別,堅尼地城亦叫西環尾;殖民地時代早期,1845年英文地圖標示皇后大道西與薄扶林道的交界為西區警署(七號差館),此為港島西半最北之處;西角本為西環內的其中一個地方,西角中英文版使用極不相同,中文版甚少應用,英文West Point卻大量使用,華人習慣於稱呼西角為「西環」或「西區」,故後來「西角」與「西環」或「西區」的概念出現混淆,其時港府多以中文地名西環或西區直接對應West Point,西角則被遺忘。

堅尼地城最初稱作堅彌地城,俗稱為西環尾,就在港島北岸居住區西端,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之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東面與石塘咀相連,範圍包括西寧街至卑路乍街與皇后大道西交界,乃早期開發的地區之一;堅尼地城來自本港第七任總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填築西區岸邊土地,沿海的新填地稱為堅尼地城;早期港島北面海邊街道英名多為Praya,中文稱海旁,因此堅尼地城沿海一路稱為堅尼地城海旁;日治時期改名為山王台;港府1880年開發石塘咀,僅為花崗岩石礦場。在採礦完成後剩下凹陷的洞,且石塘咀地形似向海突出的咀;「石」指石礦場;「塘」指凹陷的洞;而「咀」則指地形。

西環h為公共屋h,在加惠民道與加多近街間, 1958年正式入伙,此h由英國註冊建築師T.S.C.Feltham 所設計;港府在1955年10月宣佈興建,初稱加多近街房屋計劃,1958年入伙前,命名為西環h,此為第三個港島公共屋h;首個為模範h,第二個則為北角h,西環h只有5座樓宇。

當時面對建築成本上升及財政緊絀,所以在推出此項目之時,不降低人均面積而降低室內設計標準,取消單位內梗房間隔及取消獨立信箱,改為設於單位大門派信孔,比之前北角h設計更具空間感,而更低成本。

西環h5座多層大廈,每座高度不一,由十至十四層不等,東苑台更為獨立一座,而其餘四座之走廊相通;各座皆露台相連式,全h安裝8部升降機,每隔3層停一站,所以各層住戶最多只需上落一層便可到家。全h共有638個3款不同大小的單位,計劃中可容納超過4,500人;由於斜坡非常陡峭,靠近加多近街的東苑台更要貼近擋土牆而建,最低兩層並無居住單位,而30,000平方呎空間遂闢作貨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