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從經濟學說看中美控疫戰 (上)

2020-03-17

徐家健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新冠疫情可謂防不勝防、抗未能抗。經濟學的成本效益計算,就是要在防控疫情和降低經濟衝擊兩個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標取得平衡,把疫情控制到對整體社會損害最低的水平。在控疫方面,中國和美國這全球兩大經濟體,怎麼比?

比較中美兩場控疫戰,從經濟學角度去比就是比較兩地控疫措施的成效。比較中美兩地控疫措施的成效,我們要事先知道控疫的成本與效益之所在。

新冠疫情衝擊醫療系統

從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因控疫措施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感染率和死亡率若干個百分點,便會減低因染病而導致生活質素和生產力下降甚至死亡帶來的損失。過去數十年健康經濟學估計,美國人的「統計生命價值」(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平均約為700萬美元,而每人按年的「統計生命價值」一般在成年後隨年齡增加而逐步遞減。不同程度的生活質素下降、工作能力喪失、額外醫療成本等,同樣有數得計。

以美國流感為例,我的一位芝大老師曾估算,降低一般肺炎和流感的死亡率一成,可為美國帶來4,080億美元的社會效益。控制新冠肺炎的社會效益比控制一般流感的可能更高,主要原因是死於一般流感的多為長者。

去年數據顯示,有病徵和去看醫生的流感病人當中比例最低的就是65歲以上的長者,但留院和死亡的比例最高的又是這批長者(超過7成死亡人數是65歲以上的長者)。Mortality displacement(亦稱harvesting effect),指的便是熱浪或疫症等奪去的生命,死者本身都是命不久矣的。

相比之下,因感染新冠肺炎而需要住院的比例較高,醫治的時間也較長,而痊癒後的後遺症亦似乎更嚴重,因此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的社會效益是可想而知的。

住院比例較高,亦導致控制新冠疫情有特殊的社會效益。任何地方,包括醫療系統最先進完備的地方,當病人比例超過一個臨界點,醫療系統都是負荷不來的。無奈,以上地方的疫情擴散,超過了當地醫療系統的臨界點,愈多醫護人員受感染,疫情便愈失控。控制疫情的擴散速度,讓病人有秩序地接受適當治療,可以為社會帶來很高的效益。

論控疫效益,效益與收入和人口成正比。論GDP,中美是全球兩大經濟體,因此兩國控疫的效益之高,可謂不相伯仲。

另一方面,不同的控疫措施亦各具成本。封路封城等極端措施,為經濟帶來的衝擊都是有數得計。這有數得計,卻不是簡單以產出佔GDP比例去估算。據第一財經研究院的估算,疫情加上封路封城等極端措施,將導致全年經濟增長下跌最多約兩個百分點。

中國控疫措施符合成本效益

「由於錯過了控制疫情的黃金時間窗口,又恰逢春節全國人口大流動,導致疫情傳播範圍極廣,規模極大,新冠病毒疫情由此成為自2003年的SARS以來中國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其導致的經濟損失和金融市場壓力也將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面臨的最嚴重的經濟金融衝擊。」開宗明義,第一財經研究院的報告解釋兩大因素導致新冠疫情成為中國面臨的一個嚴重的經濟金融衝擊。

疫情大規模爆發,封路封城是迫不得已的控疫措施。控疫成本高,皆因控疫的效益更高。

如何在防控疫情和降低經濟衝擊兩個相互矛盾的政策取得平衡,可以參考惠州市早前發出的一份通告,通告列出企業復工審批時間安排如下:(一)工業企業:(1)規上工業企業(產業鏈配套企業),分批以5個階段審批(2月10日-2月24日);(2)規下工業企業,分批以3個階段審批(2月25日-3月4日);(二)服務業企業:分批以3個階段審批(2月10日-3月4日);(三)建築業企業:分批以2個階段審批(2月24日-3月24日)。

要留意兩點,其一,復工審批的時序安排,是產業鏈配套、重點外貿、銷售額大、物流服務、送餐外賣、政府投資項目及重點民生工程等優先處理。由此可見,內地政府明白產業鏈配套物流服務等行業牽一髮而動全身,停產會帶來較大的經濟衝擊。

其二,是復工會否再次令疫情惡化。據我所知,回鄉過春節的工人要到城市復工,須先得到當地政府批准,而自大規模封路封城後,每村每天都會派人逐家逐戶為村民檢查體溫;離開時要先取得證明14日內健康狀況良好才會放行;電訊公司會提供資料給政府證明民眾過往行蹤,工人到達復工的地方,會再進行核實,這些措施就是管控疫情再次爆發的風險。

從封路封城到有秩序復工,中國的控疫措施總算符合成本效益。(未完,明日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