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騰訊新聞知識官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不僅承載好的東西,自然也會帶來壞的東西。這一點從未改變過。
1492年,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開始了對美洲的探索,這往往被認為是全球化的開端。而對於北美的印第安人而言,這是一場劫難的開始。殖民者身上攜帶的天花病毒,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奪走了將近3,000萬印第安人的生命,從而輕易地征服了當時強大的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全球化的開端並不美好,而是一部分民族從屬於另一部分民族的統治,以及嚴重的疫情和死亡。
全球化促進文明融合
到了今天,全球化顯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美好的詞語。大多數人能夠接觸到世界各地的產品、技術和文化,跨國公司在全球組織生產,精英們往來各地。全球範圍內的資源配置和優化利用,不僅帶來全球財富的增長,也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發達國家固然在經濟全球化中居於優勢,發展中國家也能夠通過發揮自己的人口、勞動力價格等優勢,獲得發展的機會。例如,不要小看獨立之前的印度。儘管印度在英國人的設計中,就是一個生產香料的大莊園,但是參與了國際分工的印度在獨立前,已經是亞洲排名第二的經濟體。如果不參與國際分工的話,印度自己的優勢是無法發揮出來的。
無可諱言的是,與經濟全球化一起傳播的,也有壞的東西。經濟全球化逐步削弱了國家的邊界,商品、資本、技術和人員逐步實現了全球化的流動。「好人」會流動起來,「壞人」也會流動起來,病毒、犯罪、恐怖主義,同樣也會流動起來。資本統治的生產鏈不考慮環境和人權,什麼地方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就跑到哪裡。
其結果是,發達國家的民眾不滿意,發展中國家的民眾也不滿意。波蘭的民眾去英國打工,擠佔了當地人的就業機會,但是卻不在當地消費;來自非洲和拉美地區的非法移民,讓美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因素,很大程度上是以跨國人口流動為載體的。
新冠疫情雖然還在發展,但是它並不會成為壓倒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在醫療科技發達、應對傳染病經驗日益豐富的今天,各國通過通力合作,可以逐步遏制疫情的傳播。事實上,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雖然疫情的全球傳播已經構成「大流行病」,但是它仍然是「可控的」,90%的病例集中在4個國家,90多個有案例的國家和地區中,57個仍然沒有出現大範圍的傳播,病例數低於10個。
考慮到新冠肺炎的致死率等情況,各國加強疫情監測、暫時減少跨國人員流動,疫情得到較快控制是完全有可能的。考慮到目前已經有足夠便捷的互聯網溝通渠道,疫情時期減少跨國人員流動,以及中國逐步進入復工階段,可以預見,這一次的疫情並不會導致全球化的生產鏈出現長時間的中斷。
消除不利全球化的因素
不過,新冠疫情再一次提醒我們,在從全球化的進程中受益的同時,各國應該打造一種更加「可控」的全球化。所謂的可控,主要是針對全球化進程中那些不好的因素,不僅包括病毒,也包括病毒式的極端思想,也包括對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的過分剝削。對跨國人員的流動的管控應該加強,而不是削弱,尤其要考慮到文化的衝突。國家的邊界可以放鬆但不能消除,而跨國合作日益重要,需要大大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