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詩語背後】失衡的青春躁動

2020-03-17

江 鄰

一場修例風波,讓所有人都失去了對香港局勢的判斷力。特區政府進退失據,建制派完全沒有了方向感。反對派呢?種種跡象表明,他們其實也沒料到「勝利」會來得如此猛烈。各持份者見步行步,社會如驚馬脫韁,徒然耗費茠v理成本。

修例風波作為香港回歸以來面臨的最嚴峻挑戰,起因並不是青年問題,但年輕人是運動的主體,對青年一代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特區政府不只是被迫中止了立法程序,而且管治權威盡失,無論做什麼說什麼,再無法得到年輕人的認可。反修例與反送中被直接掛u,導致年輕一代對內地體制愈發不信任,對國家的牴觸情緒進一步加劇。特區政府和中央權威不斷受到侵蝕,年輕的抗爭者食髓知味,對現存秩序的破壞變得肆無忌憚。進而,反對派通過區議會選舉,在高達七成投票率的授權下,一大批年輕政治素人控制區議會運作,將其作為實踐價值理念的現實平台。社會全面政治化,嚴重威脅茩輕銣@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經濟城市的根基。

一直以來,香港以良好管治著稱於世,香港警察則被譽為專業性最強的紀律部隊。然而,修例風波持續大半年,局勢屢屢失控,彷彿老房子茪鶠A把昔日的冠冕堂皇燒得乾乾淨淨。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分析這場運動及其根源,我們分明看到了社會的種種失衡。

從政府管治看,建制失去了公民社會。香港社會的運作不僅體現在「小政府、大市場」上,而且存在一個非常發達且國際化的公民社會。線上線下,各種社團群組十分活躍,而特區政府墨守成規,缺乏與公民社會有效互動。近年來的社會運動,從關注某個議題到發酵成微型政治組織然後爆發,周期非常短,可能都來不及察覺,人群就已經上街了。建制派無條件支持政府,結果被綑綁在一起脫離公民社會。傳統青年團體作為建制的一部分,也與基層民眾、與主流青年、與現實社會問題脫節,小圈子現象突出,自娛自樂。

從族群關係看,社會失去了包容性。香港本是一個移民社會,族群和而不同,包容共濟,是其傳統優勢。可是,近十年來,情況正在起變化。不同族群的青年人相互隔膜,自說自話,有愈演愈烈之勢。新港青年很難融入本地圈子,也自認為有國際視野,對部分本地青年中存在的本土保護主義意識不以為然。本地青年則認為新港青年來港搶學位、搶工作、搶資源,將生活競爭壓力歸咎於他們。

這兩類青年互不買賬,甚至相互攻擊,未能在建設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重大問題上形成合力。近年來香港社會的種種撕裂,包括黃、藍陣營的尖銳對立,其實都是這種缺乏包容的社會環境滋生的毒瘤。

從經濟結構看,勞動力市場失去了上升通道。香港產業結構固化,地產和金融業高度壟斷,所能創造的優質就業崗位卻極為有限,大量就業人口沉積在低端服務業。基層青年對現狀感到無奈、迷惘和憤怒,且難以向上流動。他們認為自己是被這個體制拋棄的人,對在現有體制中找出路不抱希望。要知道,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絕望。職業上升通道淤塞,還加速了中產階層的分化,大部分人的收入呈隱性下降趨勢,安全感降低。

香港理工大學講師鄒崇銘撰文指出:我們的城市愈來愈專注於金融,那是單一最賺錢的行業。若要讓更多人同時賺快錢,我們則選擇了旅遊業,特別是專門接待內地旅客的旅遊業。因此,我們的社區和街道可以什麼也沒有,彷彿只需要有金舖、藥房和電器舖便足夠。自從2003年沙士後內地開放港澳個人遊,十七年來我們一直財源滾滾,換來的則是經濟和產業結構急劇單一化。若遇風吹草動,駕輕就熟的謀生之道便異常脆弱。

香港彈丸之地,有數所世界知名大學。不加細想,會以為香港的勞動力市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一定很高。其實不然。全港每年中學畢業生大約八萬人,政府資助大學的本科學額卻不到兩萬。香港名牌大學的知名度,主要是靠研究生打出來的。

研究生多為外籍學生,尤以內地生為主。入讀政府資助大學的兩成多本地學生,萬千寵愛集於一身,精英意識爆棚,滋生出某種政治浪漫主義。其餘近八成的年輕人,通過各種職業培訓學校,甚至中小學直接輟學,進入勞動力市場。他們的個人素質和社會職業結構,限制了事業發展空間。加之香港輿論生態很不正常,煽動反政府、把人生不如意歸咎於社會的多,鼓勵努力奮鬥、自己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少。怨懟的乾柴不斷積聚,只差一粒火星去點燃。

更有甚者,以繁華見稱的香港,五光十色之下,還存在另一種現實:由寮屋、茤苤B籠屋、棺材房、樓梯底、天台屋、閣仔等等組成的世界,隱藏了二十萬未能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邊緣人群。城市的璀璨,終究沒有照進他們的家中,如果這也能稱作「家」的話--區區千呎單位,密密麻麻擺滿三層鐵籠,住了二百多人,滿屋子的汗味和煙草味,混雜茼悕苳l特有的霉變味道。還有四口之家擠住在四十呎的茤邽怴A一張雙層架子床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全家吃飯和孩子寫作業都在床上,灶台與馬桶緊挨荂C在這樣的地方,奢談隱私和尊嚴是殘酷的,甚至是不道德的。那些生於斯長於斯的年輕人,被千兒八百塊錢收買上街鬧事,我最深切的感受不是痛恨,而是痛心。

互聯網加劇了這種失衡。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很多年輕人生活在網絡世界裡。他們習慣於隔蚢q子屏幕與人交流,對現實交往反而冷漠。獲取信息碎片化,發表意見情緒化,言行偏激,卻受到朋輩的加持和鼓動。於是,在互聯網對傳統秩序的解構過程中,少數精英的政治浪漫主義,遭遇了廣大基層青年對前途的失望情緒,混合成一種扭曲的青春躁動。別有用心者將其作為借口和人質,致使整個香港被要挾,被「攬炒」。己亥之夏,赤日炎炎,邊島亂局終以毫無理性的態勢蔓延。

漫卷黃雲一念間

風生水起舞蹁躚

等閒天下興亡事

不問蒼生不問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