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國家應推政策鼓勵港商繼續投資

2020-04-17

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第一副會長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令社會經濟停擺,需求失衡,全球製造業因供應鏈中斷而大受打擊。即使現時仍在抗疫階段,不少國家已經為疫情後的經濟佈局籌謀,國家亦應推出政策,鼓勵港商繼續在內地投資。

近日,美國及日本先後宣佈計劃協助企業撤出中國,以減低製造廠商的供應鏈未來受到疫情打擊,並藉此改變過度依賴中國的生產模式。日本政府宣佈將以補貼的方式,幫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搬回國內或轉移到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美國政府則放出風聲,指願意向美國公司支付搬家費用,包括廠房、設備及知識產權等,全部由美國政府負擔,以助美國企業回流。美、日這兩大世界經濟體皆鼓勵企業撤離中國,透過回流本土以減低生產鏈受到不穩定的外圍因素打擊。然而,企業撤華亦非易事,當中涉及人力及配套等基本因素,會大大影響成本,最終是否可以實行,甚至其他國家會否仿效,導致大規模的外企搬廠潮再現,仍是言之尚早。

疫情後世界生產線恐大轉移

早於疫情爆發之前,接近2年的中美貿易戰已令部分外商將生產線移出中國,不過由於中國具成熟的供應鏈生態,配備人才及技術,令企業若在短期內轉移全部生產線,需要面對一定問題。以在中國設廠的美國企業為例,一旦將供應鏈搬回美國,便需要重建數據庫及生產設備,工資及生產成本亦會上升,巨額投資更要回本,令廠商的經營存有一定的倒蝕風險。此外,企業還需時間確保兩地生產團隊的知識可順利轉移。無疑越南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是近年的熱門設廠地點,但它們仍有基建及技術工人不足的問題,工業發展成熟程度仍難與中國相比,使企業對一下子將大量生產工序從中國轉移有所卻步。

中國過去有「世界工廠」的稱號,事實上,今次疫情爆發初期,由於內地在農曆年後採取封城措施,令絕大部分廠房停工停產,全球物資出現嚴重緊張情況。因此,疫情過後,各國為了振興本土經濟,以及改變過度依賴中國生產的政策,均會採取措施吸引企業撤離中國,並回流本土設立生產線,世界貿易重心將會大洗牌。

因應格局轉變 港可發揮強項

港商方面,40多年前曾擔任國家改革開放的先鋒,引入人才、技術及資金,成功推動國家經濟起飛,及後因成本及發展等因素,紛紛向外尋找機會及拓展業務。因應疫情後的經濟格局轉變,港商應重新檢視自己的強項,配合科技應用、生產網絡、技術資源及人力人才等。內地方面,為了讓社會盡快復甦,亦應考慮推出措施,例如租金寬免、稅務優惠及為中小企提供資金援助等,以吸引港商引入科技繼續投資,維持就業,銷售產品,鼓勵內需消費增長,以彌補出口減少構成的損失,從而推動經濟增長,達至互利。■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